第二百五十六章 余波

余波

王逸之旗帜鲜明的表示抗战,这本来是完全违反了主流价值观的行为,在军方与内阁的推波助澜之下,将其演讲和《知识青年从军歌》一起扩散到了整个明国,因为王逸之也被包装成了一个纯粹的爱国者。

大势因为一个人而逆转,在某种机缘巧合之下,王逸之做到了这种堪称壮举的事情。

然而,内阁和议会的博弈还没有开始,南方集团军磨刀霍霍还没有出发,南方的土人就支撑不住,浩浩荡荡的派出了使节团宣告投降。

不仅仅拿出了大量的赔偿款,还交出了十几个土人凶手,可谓是诚意十足。

这种情况着实惊呆的不少人,就连内阁和军方都措手不及,完全没有应对的准备。

究其原因就在于王逸之的演讲稿和檄文上面,这种如同国战一般的狂热之文一出现,不仅仅是把土人吓坏了,就连米国也胆战心惊。

虽然南方土人侵犯边境是米国在背后挑唆,可是这并不意味着米国想要亲自下场跟明国开战,尤其是现在国内经济情况糟糕,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的前提下。

“求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这种杀气腾腾的宣告就如同一个屠夫扬起的砍刀一般,即便是知道是威胁,可是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落下来。

在米国看来,区区土人还配不上这段檄文,明国分明就是杀鸡儆猴,朝着米国来的,就是要跟米国全面开战。

眼看着这仗是打不起来了,别人都把脑袋凑过来让你砍,堂堂的天朝上国不至于去干那种不教而诛的事情。

内阁提出了三点要求,割地、赔款、归还俘虏和尸体,尤其是邓将军的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