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求求你说人话吧!

被世人冠以“文明”之名的存在,其真正基础究竟是什么呢?

理性、逻辑的思维方式?

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亦或者归纳总结法?

就像一万个读者,心里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社会角色、不同性格的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看法。

其中,在历经、甚至直接间接、明里暗里推动过数次工业革命进程,促使文明大幅进步的赛恩斯结社成员心目中,最精准贴切的答案,应当是量化、标准化、公式化、数据化。

只有量化,才能将“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一面,那些过于含混不清的遣词用句、混沌篇加以章滤析,还原出受描述事物的本来面目!

举个例子。

道门鼻祖、古修士老聃,在道德经中,曾用一段言辞,尝试着定义了“希、夷、微”三种特质,用词优雅、通俗易懂: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单纯从直译的角度出发,似乎不难理解。

看不见它,就叫它夷;听不见它,就叫它希;捉不住它,就叫它微——很简单嘛!

然而在科学工作者眼中,问题就相当严重了。

看不见它——究竟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于怎样的原因,才看不见它?

被观测物的性质更近似于电磁波,且振动频率高、或低于可见光频率,所以人眼无法辨识?

或者,被观测物确实具备实体,但和变色龙一样,会自发调整体表的色谱,时刻与周围环境混同一色,导致观察者一时未见?

甚或者…干脆只是这个观察者,青光眼、老花眼、近视眼,视力差到不比瞎子强多少的程度,所以才

视而不见?

听不见它——究竟又是哪位,在怎样的环境中,出于怎样的理由才听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