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弟明白了……”
以往十四在康熙面前是拼了命地想展示自己,所以才表现得无所畏惧,如今龙椅上坐着的人已经从他阿玛换成了他四哥,十四心中得负担难免会加重一些。
正是因为十四了解在他四哥面前只有能力强才管用的事实,心想他要是将这么简单的差事搞砸了,会不会日后再也不会有件像样的差事了。
在十四告退以后,胤禛盘算了半天又让苏培盛拿了几本折子去了一趟慈宁宫去找德妃商量过段时间千秋节的事情。
自从德妃接受了现实以后,日子过得是越发的舒心,眼见着身材丰腴了不少,看到胤禛进来以后也有了笑脸,招了招手免了胤禛的礼,让他赶紧进来坐下说话。
询问的就是十四差事办得怎么样,出现纰漏也多担待着一点,毕竟十四以前在京城里没做过什么正经的差事。
胤禛听着德妃的话有些无奈地抿了一下嘴唇,怎么这娘俩的态度截然相反呢?不过很快胤禛便琢磨出来了其中的症结在哪里,无非就是地位的“不平等”。
德妃认为她身为皇太后是皇上的额娘,若是不多担待着十四就是不听她的话,紧接着一顶“不孝”的帽子就会扣过来。而十四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如今坐在皇位上的已经不是他们的汗阿玛了,虽然坐在位子上的是他的亲四哥,但说好听点他是臣弟,可本质上依旧是皇上的“奴才”,办砸了差事可不再光靠反省就有用,罚俸怕是最轻的惩罚。
“皇额娘有空还是劝劝老十四吧,他谨慎得连朕都不知道还能在哪里帮衬是好了……”
谨慎本身没有贬义的性质,不过结合胤禛无奈的语境,德妃还是听懂了胤禛的意思:老十四谨小慎微得过了头,再这样下去在别人眼里那可就成无能了,这可不行!
明白胤禛也是想尽可能帮衬着十四,德妃就不再废话,点点头表示她会好好劝劝十四的。连大将军王都作过,还怕给废太子盖不好个宅子?再说这事儿又有什么可谨慎的,德妃心想不怪皇上有些怨言,她也跟着来气!
有德妃的保证胤禛也就不再谈十四的差事,转头开始说过些时日德妃千秋节的事情。
换作平时照规矩来就是了,但怎么说如今也是国孝期间,皇帝给皇太后大肆举办千秋节,怎么都会给人一种“这娘俩该不会是在庆祝皇上终于去见阎王爷”的感觉,所以一定要悠着点来。
若是大办就好说了,哪怕加到天际都无所谓,只要有银子就成。可这一要缩小规模就不好说了,从哪儿缩又缩多少,这都是巨麻烦的事情。
尤其要面对的还是德妃。
不过因为有胤禛对十四的多担待在前,德妃听到千秋节不能按照原有规模去举办的时候并没有多难以接受,反而转过来开导胤禛:“一是在国孝之中,二来也不是整寿,不大办就不大办吧。”
寻常大臣只要把礼物送到了,再在慈宁宫门口磕个头就行了。剩下关系亲近的凑在一起,就算是小聚了。
胤禛见德妃变得这么好说话了,都没让苏培盛将准备好的折子拿出来,反倒还有些不习惯,笑着点了点头,随后出了慈宁宫就立马给十四写了封信,告诉他前来参加千秋节的人数不会太多而且都是熟人,到时候不会太“丢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