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苏敏有些无语:“你爹这是昏头了么?这样的话也敢答应?你这四五十个兄弟里,有好的,那爱占便宜的也不少。以后说不定就要拿你爹今儿这话逼着建民为他们家孩子的学业负责。”
苏敏越说越气,狠狠掐了陆建军一下:“老天爷,你爹明明知道建民说的那个女同学年初三就会来家里拜访。要是到时候有亲戚也来拜年,把今儿的话随便说一说,说不准那姑娘就该考虑考虑要不要和建民处对象了。要是我,知道嫁给你以后得肩负把你们一家子培养成大学生高中生的重任,那我宁可不嫁。”
苏敏和陆建军结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过陆建军一家人这个问题,她那时候想的不够全面。
结了婚,和家里亲戚相处的多了,苏敏就觉得有些头大。
陆建军也觉得他爹这话不妥,主要这人有会念书就有天生不会念书的。
到时候要是有那死活考不上高中,甚至考不上初中的,是不是还要怨建民教的时候不尽心了。
家里叔叔伯伯们陆建军一个晚辈不好多说,但兄弟们各有各的性格,尤其是娶妻生子之后,那要计较的事情就更多了。
就是亲兄弟之间,也未必不会有矛盾,何况是堂兄弟,甚至还隔了房。
陆建军的曾爷爷和他三爷爷,四爷爷,五爷爷的父亲是亲兄弟。
这是第一辈。
陆建军爷爷二爷爷三爷爷他们这是第二辈。
陆三山是第三辈。
到了陆建军这里,其实已经是第四辈了。
出了三代,就是从血缘上也挺远了,陆家不过是因为住在同一个地方,所以看着亲近。
见苏敏和陆建军偷偷嘀咕,就有一个伯伯问:“建军啊,你这是和你媳妇在说啥呢?”
“没啥。”
那亲戚又说:“对了,建军,你这马上就毕业了,毕业以后是做什么啊?是不是就留在北京了?”
毕业以后做什么这件事陆建军也在考虑当中,他的选择不少,可怎么选才是最好的,陆建军也还是犹豫。
“不知道,得毕业以后再看呢。”陆建军说。
“也是,建军现在是咱们家最有本事的。建军啊,我听你爹说你以后说不准当能官。”
陆建军一下就看向了陆三山,他爹在去年过年的时候是问过他说将来打算做什么,他也没细说,只说要么就进政府部门,要么去南边看看有什么发展机遇,不过他还是想深造,能在学校多学点东西,出来才能握着更多的本事。
他当时还和他爹说现在外头政策多,发展快,将来走什么路,他还得考虑考虑。
自然,他爹是想让他进政府部门的,在他爹看来,当政府的公务人员,那就是光宗耀祖了。
陆建军只能笑笑说:“这事也说不得准。我的导师是建议我继续读下去。要是不出意外的话,还得读两三年。”
“建军啊,你这糊涂啊,你第一届大学生,还是京大的,毕业了怎么也不给你个乡长镇长的当当,要是再念两三年,这大学生就不吃香了啊。”
陆建军正想说他毕业以后就是进了政府部门工作,也不可能直接就当乡镇领导啊。
就听这三爷爷家的三叔继续说:“建军,你可是咱们全家的希望啊,等你当了官,记得把你这些兄弟们都安排好。三叔要求也不高,你只要让他们都有个铁饭碗就成了。”
苏敏:除了陆建军几个兄弟和现在就当兵当工人的,余下也有三十多个,这是要让陆建军给他们开个厂,才能人人都有铁饭碗啊。
陆建军之前也和苏敏说了,老家这些亲戚有的想得太美好的,也不必非去掰扯个一二三四五。
只要面子上应付过去就行。
至于以后,那要是日子不好过,伸手帮一把就是了。
可苏敏就是觉得心烦,她以前没见过这样的亲戚。
她也没想过亲戚竟然是这样的。
这么的……一言难尽。
陆建军继续应付:“三叔,你这话就太抬举我了,等我有了安排人进厂子的权利,说不准都该退休了,再说了,考别人不如靠自己,三叔你看我不就是靠自己进了厂子,又念了书。所以啊,这最重要的还是念书,现在能高考了,只要考上大学,还愁没有铁饭碗?”
“也是。”说着那人就和陆建民道:“看来咱们家的未来还是要靠建民,建民,叔叔伯伯们要求也不高,只要一家出一个大学生,这就够了。建民,这是你的任务,你可得完成好。”
苏敏:陆建军这是坑弟了么……
陆建民有些手足无措,他本来就是腼腆和善的性格,他觉得自己是要当老师的,帮着教一教家里的孩子也是很应该。
可同时他又觉得压力很大,他虽说在林城念大学,但每个月都回来一趟。
家里有孩子念书的遇到问题也会来找他,不过都是大人拖着孩子过来。
现在看来,家里下一个考上大学的应该是建设,别的有的念书没天分,有的是脑子灵,可不想下功夫,更多的是不爱念书。
这每家供出一个大学生,陆建民也不知道这个每家的意思是从他爷爷那辈看,四个爷爷四家,还是从叔叔伯伯这辈分看,要是从他爹这儿看,那可就太难了。
陆建民向来不怎么会拒绝人,只能说:“我尽力,我尽力。”
苏敏小声说:“你说建民能不能留在市里当老师啊?”
“家里人巴不得建民去市里当老师呢,反正初中高中都是住校,在县里是住,市里也是住。就是市里远一些,学费比县里也贵不了多少。每个学期开学该教学费了,他们拖着不交,你说建民这个既是亲戚又是学校老师的人,该不该帮忙交齐?”
苏敏想,还真有可能有这种厚脸皮。
她默默同情了一下陆建民:“那建民就只能去外地了,不过他去外地爹娘肯定不同意。尤其是建设考到外头,跟前没个儿子怎么行。”
说完,苏敏又和陆建军说:“陆建军,其实咱们可以把你爹娘接北京,要是他们愿意的话。”
苏敏不想和公婆住一起,但她和陆建军现在不差钱,陆队长和苗翠花要是去了帝都,在他们住的地方不远处再买套房也可以。
她想的很清楚,陆建军给爹娘养老天经地义。
虽然陆队长说以后要陆建设这个老儿子养老,但一来陆建设年纪太小,二来陆建设将来工作娶妻都有种种可能发生。
陆建国和陆建党在部队,随军安排的房子不算大,陆队长和苗翠花跟着老大老二也不方便。
剩下就是陆建民和陆建军了,苏敏在嫁给陆建军的时候就做好了给他父母养老的心理准备。
在陆建国陆建党没转业,在陆建设没成家前,父母就是陆建军和陆建民的责任。
陆建军有些诧异的看着苏敏,他一直知道苏敏其实和村子里的人观念上差距太大,和他爹娘只是面子情。
要真让苏敏把他爹娘当成自己个儿的爹娘,这也不现实。
他爹娘年纪也不算大,还不到养老的年纪。
而且他爹很看重这个大队长的身份,绝不不会轻易松口不干活而是跟着儿子去城里的。
陆建军就说:“等建设考上大学,爹娘也五十多快六十了,我就和他们商量商量这养老的事儿。至于建民,你也别太愁,前年四爷爷没了,去年二爷爷没了。叔伯这些和爹是同辈。要是他们真赖上建民,就让爹去处理吧。放心,爹虽说想着一家人能帮衬就帮衬,但如果真的影响了建民的生活,爹不会不管的。”
苏敏有些不理解为什么非得等影响了建民的生活才去管呢?
在这些时间里,建民心里受的憋屈就不算憋屈了?
明明知道一些亲戚是什么性格,那提前把事情一码归一码的说道清楚不好么?
苏敏想不通,这大概是因为脸面?又或者是因为血缘?
不过这事儿的当事人是陆建民,陆建民自己觉得没什么,那就没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