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军在这里住过,家里也有米面土豆,还有炉子,锅子。
陆建军做饭的时候苏敏也帮不上什么忙,陆建军也不让她沾手,苏敏只能站旁边陪着他。
不停的拍陆建军的马屁,说他太会做饭了云云,刀工很棒云云。
苏敏吃着陆建军做的饭,她原想着陆建军的手艺估计就和她差不多,没想却好的多。
吃了一口土豆丝:“哇,很好吃啊。”
陆建军得意::“那是,我的厨艺好着呢。”
苏敏奇怪:“感觉你也一直是读书,读了书又参加工作,总是吃食堂,怎么这么会做饭啊?”
陆建军一副求表扬的说:“自然是最近学的啊,我这段时候每次回老家都会和大嫂二嫂学做饭。我记得以前你吃她们做的饭总说好吃的不得了。我就想着先学一学,等以后有机会就做给你吃。”
苏敏一直都知道陆建军是一个很用心的人,但也没想到他会为了她去学习做饭。
“你怎么这么好啊?”苏敏感动。
苏敏从市里回来已经是阳历三月份了,按着农历算也到了二月。
这个时候还没开始春耕,村子里也算清闲。
之前陆建军请他两个嫂子帮忙缝结婚用的喜被,又请村里的木匠帮忙打造家具。
已经有人猜出他这是准备结婚了。
陆建军也没藏着掖着,直说他和苏知青在处对象,过段时间是要领证的。
还好他因为不知道苏敏拍电影的工作什么时候结束,结婚的日子自然得让苏敏来决定。
因着这个,陆建军没有把结婚的婚期说出去,不然日子一下从七六年二月改成七七年八月,直接延后一年多,少不得又要被人瞎猜了。
不过外人不知道婚期,陆三山一家是有个大概了解的。
过年的时候陆建军和家人说等苏敏拍完电影就结婚。
关于陆建军和苏敏结婚这件事,在苏敏去拍电影后,苗翠花和陆三山的态度直接来了个大转变。
陆三山是整日里愁眉苦脸的,甚至都有些杞人忧天了。
苗翠花却整日里乐开花儿,逢人就说陆建军在和苏知青搞对象。
不是苏知青谢恩图报,而是苏知青人好,陆建军自己看上了她。
小两口都准备结婚了,只是恰好市里的电影厂邀请苏知青去拍电影。
是的,就是拍他们看的那个电影,等苏知青拍完,他们也能从电影里看到苏知青了。
而且苏知青还是演的女主角,电影里出来的最多的就是主角,女的主角就是女主角。
原本因为陆向红惹事闯了祸,被村子里其他女人们背地里笑话不会教养孩子的苗翠花终于又有了可以让她扬眉吐气的事儿。
还有前些时间,陆建军放着好好的钢铁厂正式工,一个月能挣二三十的活儿不干,非去当什么货车司机,一个月只能拿十几块。
这事儿也给苗翠花丢了不少的脸,村里不少人都说陆建军脑子不好,被人夸的多了,就飘起来了。
放弃了本地福利好离家近的好工作。
当司机,短则三五天,长要十天半个月的不在家,就是以后结婚了都不能照顾家里。
这工作也就比常年不在家的老大老二强一点。
这么想下来,反而是陆建军有些配不上成了电影演员的苏敏。
之前苏敏只是一个普通的知青,还是个爹不疼娘不爱的穷知青,又不太好生养。
这样的儿媳妇苗翠花是很不满意,就算苏敏之后成了民办教师,有了县里的工作,每个月也有工资拿。
苗翠花还是觉得她配不上自己儿子。
不单是苗翠花,村子里不少大娘大婶都觉得苏敏配不上陆家三儿。
不管苏敏人品再好,为人再真诚,生不出儿子就直接把她的价值抹去了。
这些人,这些同为女性的人,重男轻女,传宗接爱的思想却已经根深蒂固。
她们的想法顽固且难以纠正。
不仅觉得自己低男人一头,还觉得全天下的女人都该低男人一头。
陆建军在和苏敏处对象后就决定去县里买房而不是回村里和大哥二哥似的在老家旁边盖个房子,不仅是因为他和苏敏都在县里上班。
还因为他不愿意苏敏在婚后被人当面或者背后指指点点。
县里有房子,结婚以后作为儿子他陆建军自然是得十天半个月的回去看看爹娘。
但儿媳苏敏只需要逢年过节回去一趟就够了。
当爹娘的看见儿媳妇不怀孕免不得生闷气,当儿媳妇的被公婆嫌弃心里也不痛快。
住的远了,一年只见个几面,对彼此都好。
自从得知苏敏成了电影演员,去拍电影之后,苗翠花那是恨的不陆建军能立刻把苏敏娶回来。
她家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都是有本事的人,可再有本事那也是村子里的人瞧着眼热。
可实际上不说全国,全省,全市,就说全县,当兵的,当工人的都有不少。
就是他们公社,当兵的就有七八个,当工人的有二十多个,就是正式工也有十来个。
她家陆建军是香饽饽那是因为他还没结婚。
但电影演员就不一样了,放在全国电影演员也没几个。
他们这些村里人看个电影都是难得的乐呵事儿。
去拍电影,苏敏可是独一份儿了。
陆建军都说了,就是县里,市里文工团的都没这机会。
要是陆建军娶了苏敏,能让他们老陆家跟着成了全大队,全公社甚至全县的‘独一份儿’,那苗翠花还是愿意接受苏敏这个儿媳的。
倒是陆三山,他虽没有什么戏子是下九流的想法,但也知道做这个工作不稳定。
你看前些年,多少有名的电影演员被pi,dou,一个zouzipai的帽子扣下来,那就得被youjieshizhong。
youjie都还是好的,那些黑心的东西整起人可不会手软,要受的罪多着呢。
陆建军当时说苏敏去拍电影后,陆三山就把陆建军骂了一顿。
他们两个小年轻,自己经历的少,不懂事,也不说回来问问家里的老人。
来家里住的沈编剧和刘记者也是,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们,转头他们就把他陆三山未来的儿媳妇坑去拍电影了。
陆三山没有什么大见识,只知道这人啊,要是发起疯来那可是不得了。
就像他家三儿念书时候的一个老师,那可是全公社有名的文化人,闹起来以前,这十里八乡的每年过年都要去找他求幅对联。
那老师没什么钱,但十几年也从来没有收过一回写对联的钱。
可就是这样的老好人,就是这样的文化人,最后跳了井。
这镇子里啊,就再没有一位笑着给老乡们写对联,还给老乡们讲对联是啥意思的人了。
每年一到过年,陆三山就会想起他,想起那个时候那些拦都拦不住的,疯了的丢了良心的人。
那些人做着疯子才做的事情,却名正言顺,不疯的人只能躲着,小心不要被突然蹿出来的恶犬咬上一口。
这件事给陆三山留下了很大的影响,陆家陆建国刚好念完高中,正好那个时候大学也不再通过高考招生,陆三山就让老大去当了兵。
他这不仅是给老大谋个出路,也是为了家里有个当兵的,那些疯了的人不敢惹上来。
到了老二,他正初中毕业,陆三山就压着不让他再念书了。
当时学校本来就乱,学不到东西不说,还指不定得跟着去做什么。
就是那个时候有少部分的,像陆建党这样的‘红五类’家庭出身的可以升学,去念高中。
高中毕业后还能直接分配进单位,陆三山也不敢让陆建党继续念下去了。
他怕儿子有了工作,但是坏了脑子。
没有有前途的工作没啥,他们农民种地就是工作,虽然不如厂子里工人挣得多,总还是有一口吃的。
要是坏了脑子那就是一辈子的事情,甚至还会拖累爹娘儿女。
陆三山压着陆建党在村里种了几年地,之后有了当兵的机会才去当的兵。
唯独陆建军,他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六六年的时候他□□完小学。
六六年学校停课,陆建军在家,到了六八年年底学校恢复,他不仅自学了初中的课本,还自学了高中的课本。
不单单自己学,他还教陆建党和陆建民。
那三年陆三山那叫一个愁啊,像是陆建党,脑子也不错,成绩也可以,可当爹的说不让他继续念书了,他就不念了。
陆建军不一样,没人管的住他。
等到学校恢复招生,陆三山说只让他再念两年书,就乖乖的回家种地。
陆建军确实只念了两年,他直接上了一年初中,跳级去念高中。
不仅一年时间把高中念完,还给自己搞到了钢铁厂学徒工的名额。
在陆三山眼里,陆建军看上去和和气气的,其实就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
然后呢,他瞧上的苏知青平时看着文文静静,实际上也有主见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