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进山了

先生的屠夫娘子 祈幽 1640 字 9个月前

小狗子把脑袋埋起来,闷闷的声音传出,“才没有,我看到了。一起吃。”他坚持。

大儿,“好吧。”他用牙咬了一小块下来,还让弟弟看,小狗子抬起头看到哥哥吃了,高兴地眯起了眼睛,等哥哥把糖喂进嘴里也不拒绝了。小狗子惊讶地说,“好甜呀。”

大儿舔着嘴里绿豆大的糖粒,附和地说,“真的很甜。”

铜铃响叮当,三娘骑车大青驴进了山,往里走走一下子就感觉清凉,山间清风拂过枝丫而来,尤带着一点点凉意。有鸟轻啼、有兽轻鸣,“布谷布谷”,是布谷鸟儿。

太阳还在东边,阳光未彻底光临山林,些许山岚未去,似挂在林木之间的轻纱,随着清风微微晃动。走上约莫大半个时辰,人工走出来的路已然不见,他们算是走进了深山,但离目标还有些距离。

林木变得高大,灌木变得密集,杂草丛生,让人不知道接下来的路如何走。也就是走过几次的张铁柱知道怎么继续,他沉默无声地开始带路,坐在青驴上的三娘不舒服地动了动屁股,一个姿势坐时间长了屁股都发麻了,她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细汗,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再忍忍,很快就到了。

三娘没有喊苦喊累,抿了抿嘴,在心中鼓励自己。和她比起来,走路的田一、张铁柱更累,他们都没有说什么,坐在青驴上的三娘自认为更加没有资格。

赶路很无趣,千篇一律的山林风景早就看得没有新意,三娘一开始还有心思找话题聊天,渐渐地就不想说话了,闷葫芦张铁柱不是聊天的对象,田一不会主动找话题……三娘喝了一口水,她越发不想说话了。

她的目标是山中一个无名小村,村中人口不多,也就五十多户人家,大小加起来二百多人。这个村子甚至不在安平镇的管辖之内,村中丁口不属于大齐朝,他们是前朝遗民,祖上曾经是康雍帝铁卫,因为种种原因,避居山林,一过就是好几代人。

他们也不是完全避世,也会下山于山下采买一些物资,买卖一些货物。两年多前,三娘来到这个世界差不多五个月的时候,她去街上没东西遇到了拖着猪肉来卖的山村人,看他们那么好的猪肉却被人宰,对方低价贱买,三娘有些看不过去,正好家里面也要肉,她就横插进生意中把肉全买了。

先生给的生活费充裕,时逢冬月,正是做香肠的时候,三娘多买些肉正当宜。因为肉好,是正儿八经养了一年的土猪,吃的不是催肥的饲料,猪本身不是狂长膘的改良品种,那年做出来的香肠是三娘成年后吃吃过最好吃的香肠,用砂锅给先生做了一顿煲仔饭。

那时候的先生还没有和三娘谈恋爱,为人比较矜持,嘴上根本就没有夸奖三娘,但从他的行动中三娘就知道,煲仔饭好吃!先生很捧场,砂锅里不剩一粒米饭就是最好的证明。

山中人纯朴,性情耿介,因为三娘相助,他们之后下山都会看望三娘,一来二去的就成为了朋友,三来四去的就成了合作关系——他们养猪、供货,三娘收猪、卖肉——合作得非常愉快。

出山的路上,三个男人在赶路,一个年长的四十开外,两个年轻的二十出头,穿着短褐、挑着担子,担子两头沉甸甸的,竹筐里装满了东西。

“阿山伯,不用这么赶着,以我们的脚程,不出一个时辰就能够到三娘子家。”其中一个皮肤黝黑、笑起来一口白牙的年轻人摸了一把脑门上的油汗,抬起头,视线穿过树枝树叶看到天空,估算着时间,还早着呢。

阿山伯年过四旬,鬓边头发花白,眼角皱纹深深,笑起来牵动了嘴角的纹路,看着会苍老不少,“我们要么早点儿过去,要么晚些,别让三娘子留我们吃饭,给她添了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