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爵追封

男性逝者,则有族里的长亲帮忙沐浴,闺女孙女穿戴。

林母没有闺女,嫡亲的孙女年纪幼小,就只能由儿媳妇承担替婆婆洗浴装裹之责。

不然,就只能花钱请殡葬机构帮忙。

一般来说,只有孤寡老人才会请殡葬机会。

一如义庄。

贾敏幼承庭训,自然不会在这个上面让如海难堪。

贾敏曾经替父亲穿戴过,不过当时贾母病倒,由族亲长者协助。

如海没有族亲长辈。

石梅便出面帮忙,从旁协助贾敏替林母换上了寿衣。

如海得知,向岳母行了跪拜大礼。

这便是膝盖下面埋父母。

这种情分不能用金钱衡量。

三日后,林父按照侯夫人礼仪举办葬礼。

礼部官员上门主持悼唁仪式。

文武百官贵跟如海亲厚者,或看重如海敬重如海者,都上门悼唁。

初十这日,上门悼唁的亲朋故旧同僚,竟多达三百人次。

林家没有族亲,外家张家尚未来人,这

个规模的悼唁仪式,已经相当宏大。

如海带着贾敏青玉在灵前跪拜回礼。

贾赦带着整个荣府的班底在林府帮忙。

巡防营锦衣卫,派人在翰林街附近巡逻警戒,谨防有人扰乱葬礼。

林宅内部则是由荣宁二府的斥候监管。

青玉黛玉年纪太小,如海害怕被宵小所乘,将黛玉紫玉托付给岳母石梅。

石梅只需在林府大祭之时送他们回府参加祭奠则可。

林府初十开悼,十四便是林母头七大祭。

荣宁二府,还有后街八房族人的家主主母,齐齐上门悼唁。

头七这日悼唁者,降至二百人次。

毕竟,林如海得罪之人上至皇子王爷,下至将军府。

一般人等不敢轻易战队。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也是人之常情。

十年寒窗,家人的安危,他们不得不选择明哲保身。

二七上门悼唁者再次减少。

却是部分六部官员,见嘉和帝没有派人悼唁,害怕被忠顺王一系打压,退缩了。

燕侯与贾赦为了声援林如海,递奏折请了半月的休沐之期。

至少等林母三七之后再行离开。

原本以为嘉和帝不会允准,或许还会挨骂。

结果,嘉和帝竟准了。

戴权出来传旨,面对贾赦的惊愕悄悄说了一句:“陛下说,兔死狐悲,人之常情!”

所以说,这是陛下允准的理由?

三七,悼唁人数持续减少到一百五人次。

失踪的是那些如海并不亲密的同年同僚。

如海没想到,翰林的同僚也害怕牵连,退缩了。

燕侯得知,心里骂娘。

这些宰相的根苗竟是鼠辈墙头草。

朝廷落在他们手里,一旦民族危急,君王有难,他们会不会首先观望,继而弃之?

可是,这种事情,也不能上门逼迫人家。

燕侯暗搓搓的把这些人员记下了。

有朝一日,切莫落在他手里。

就在燕侯与贾赦跟如海辞别,准备返回江南的时刻。

嘉和帝忽然连发两道圣旨。

燕侯调任九门提督,加兵部尚书衔。

从一品。

贾赦调任奉圣军将军,从一品。

圣旨一出,京都哗然。

奉圣军是住在西山的卫戍部队。

只有副将,由北静王监管。

九门提督虽然只是正二品。

但是,掌管京都九门与步军统领衙门。

只要九门提督忠于圣上,再多的兵卒也攻不进京都。

奉圣军则是拱卫京都的卫戍部队。

再加上王子腾的巡防营,这三下联合起来,京都就固若金汤。

黑旗军就甭想有异动。

一旦意图不明,调动兵马,即刻受到奉圣军与巡防营的夹击。

北静王监管奉圣军多年,深受信赖。

而今,嘉和帝因他掺合四方当,罚没他七成财产以赎罪。

除夕宫宴取消了北静王出席的资格。

北静王战功累累,一脚踏错,悔恨不已。

因此身上陈年旧伤复发。

北静王蓦然惊醒,看出京都的情势不对。

为保全祖宗留下的家业爵位。

北静王以病休为由,上折子请辞奉圣军代将军之职。

嘉和帝看在他祖上功勋,他自身并无大恶,允准北静王辞呈。

这个将军之职,就落到贾赦头上。

石梅猜到嘉和帝会有所动作,心里只怕贾赦进了锦衣卫。

凡是锦衣卫指挥使,没有一定的根基,大多下场很惨。

如今调任西山将军,算是最好的地界。

奉圣军有神机营,骁骑营,是京都防御的重中之重。

北静王算是激流勇退。

怪得北静郡王能够善终。

由于林如海两个盟友的升迁,林府悼唁之人有所回升。

但是,终究燕侯比不上皇子。

贾赦敌不过王爷。

故而,回心转意再次亲近林如海的人少之有少。

且这些人都有合理的解释。

燕侯贾赦都在心里从小本本上把这些人从黑名单上划掉了。

这一部分人,只要不是生死存亡之时,尚可联盟。

五七之期,林母出殡坐夜。

嘉和帝忽然派遣燕侯代替自己上门吊唁。

消息一出,已经在林府悼唁的宾客暗自欢喜。

嘉和帝终究是明君,不会辜负有功之臣。

然后,这些人也有亲朋故旧,忙着使人告知。

一时之间,嘉和帝看重林如海的消息不胫而走。

霎时间,林府客似云来。

上门悼唁之人高达五百余人。

京都处于观望八公府,清贵门廷,几乎齐齐出动。

曾经退缩的那些人,重新出现。

一直暗中观望之人也如释重负,上门了。

嘉和帝听闻,心中稍稍安慰。

至少眼下,居心叵测之人的号召力,还不足与他这个帝王抗衡。

嘉和帝,可不是好性子。

这些人害怕朋党,证明他们不是为难之际,能够依靠之人。

也不是可以托付朝堂之人。

可怜见的。

林如海这一批的翰林,一时的动摇,意志不坚,注定不会出阁臣了。

五七之后,林母出殡,移灵到城外的家庙停灵。等待满了百日,扶灵返乡。

托嘉和帝的福,林母的送葬队伍十分壮观。

因为林母死于施粥善举。

京郊人家乞丐,落魄之人,京郊贫困之家,凡是受过荣宁二府林府赈济粥米之人,都自动参加了送葬队伍。

百官感叹,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二月中旬,嘉和帝忽然叫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