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不对,林家五世单传,也没有姑奶奶。
如今,林家也有姑奶奶了。”
石梅也觉得林母很反常。
却是想不通道理。
石梅因此告诫贾敏:“你婆婆既然如此,只怕想跟你这个媳妇和解,做个好婆媳。
除了不能把孩子给她教养,其他的事情能迁就迁就。
虽然她说了不要你请安。
我觉得每日或早或晚,请一次安很有必要,让她看看孩子。
将心比心,没有不喜欢孙子的祖母。”
贾敏颔首:“只要她不故意跟我翻着来,我也不会故意针对她。
实在是青玉是我的命根子。
至今病根儿还在,她那次真是摘了我的心肝了。
我是真的一点都不想原谅她。
不过,我听您的,尽量跟她和平相处。”
然后,贾敏回府之后,林母的表现一如既往。
这年九月初八。
宁府得了喜报,余氏生了一个女儿。
贾珍起个乳名儿叫做芝芝。
贾珍的女儿是草字辈,灵芝也是灵草。
这个名字很好听。
贾珍给父亲写信,让贾敬给孙女儿赐名。
贾敬很高兴。
按照贾珍的意思,给孙女取名贾萱。
萱草跟芝芝这个乳名很相配。
杨氏给亲朋好友都送了红蛋,笑咪咪的跟石梅说:“婶娘啊,我终于盼到了,珍儿真是改邪归正了。”
石梅却在想,这世上的事情蕴含着前因后果。
前世荣府有个比探春小一岁的惜春。
如今惜春么有了,来了个孙女儿芝芝。
有得有失不算亏。
石梅注意到杨氏手上灵玉手链光华不再。
伸手摸摸杨氏脉搏。
发现她经过调理,身体里的毒素有所减轻。
但是,任然没有清除。
灵玉变黑便是被她体内排除的毒素污染了。
她手上这挂手链,是石梅一年前赠送。
石梅再次拿出一挂手链给杨氏换上了。
“瞧瞧,我说什么,美玉能够辟邪吧,这玉石替你挡灾咯。
回去告诉敬儿,玉佩要贴身戴着。
你给他瞧瞧,玉佩颜色不对,就让他来找我。”
杨氏知道石梅的手链有讲究,也肯定石梅是为了她好,差点落泪:“婶娘!“
石梅一笑:“瞧你这个样子,一挂手链而已,至于吗?
明儿把你荟芳园的好石榴给我送一篮子来。
我这里丫头多,不够分。
你四妹妹又是个嘴馋的。
贾珣的媳妇,贾珃的媳妇还有那老二家里都没有……”
杨氏后院子种了不少石榴,目的就是求子。
子没求来,石榴成了气候,碗口大的石榴,红艳艳的,忒爱人了。
沁芳园的水穿过夹墙流进荟芳园。
然后循环回来才到荷花池。
石梅交代贾敬两口子旬日就在沁芳闸取水饮用。
虽然不能全部消除丹毒,总能够缓解一二。
前世贾敬受丹毒毒害,都活了六十岁。而今只怕不止这个寿岁。
按照惜春比探春小一岁多算,搁前世,一个世上早没杨氏了。
如今杨氏好好的,也没怀孕,是不是可以认为,她已打通了生死劫?
若是这一年好好的过去,大约是没有问题了。
石梅心里舒口气。
贾敬在,就能镇住贾珍。
宁府就乱不了。
九月中旬。
石梅接到金陵贾数的飞鸽传书。
贾珠成了金陵科试案首。
贾琏成了金陵武举童生试的案首。
两人都成了文武生员了。
都享受廪生待遇,每月十斗米。
亦即,他们每月有一两银子的秀才俸禄了。
贾琏本身就是轻车都尉。
秀才对贾珠更有意义。
今后,贾珠也可以见官不跪,口称学生了。
然后,两个小子竟然要继续游学,等着父亲贾赦一起回京。
张氏心里又高兴又酸酸的,从前只是望着老爷,如今儿子也不野了:“这正是无拢头的野马,出门就撒丫子了。”
石梅道:“这有什么好伤神,不到三个月就回来了。赶紧的疼爱琮儿璋儿吧,赶明儿,这俩又撒丫子了,你想疼也捞不着了。”
张氏挺佩服婆婆的豁达。
不说夫君远在江南。
二叔在京,也不大兜揽。
二叔前来请安,婆婆吩咐不必来,公务为重。
张氏来请安,也说不需要每天来。
吃饭也不用伺候,说是旁边有人杵着,吃饭不自在。
也不让人试毒奉菜。
说是自己家里都这样战战兢兢,也不用活了。
婆婆还一再提议,让她把议事的时间往后排一排,抽出半个时辰登山锻炼身体,补药虽好,不如锻炼。
张氏却是有些放不开。
当家奶奶,若是每天被奴婢们瞧见,大汗淋漓的爬山。
会不会影响威信呢?
但是,婆婆却乐此不疲。
下雨天不能登山就不高兴,还要带着孩子们在游廊上跑跑跳跳,踢腿弯腰,都成了府里一道风景线了。
张氏尤其佩服婆婆,那腿踢得的高度,都超过脑袋了。
也怪不得孙子孙女一个个崇拜婆婆。
张氏就想着,等她成为老太太,能不能把孙子孙女逗得这样嗷嗷叫呢?
孙子能这么样喜欢自己?
张氏有时候就想,人说大彻大悟的确有。
婆婆就是在公公仙逝之后,那态度忽然就拐了一个弯。
整个人就像是开了光一样,风光霁月,智慧闪烁。
石梅见张氏发呆,以为她在伤怀孩子不回京,道:“这是怎么啦,不至于吧,几个月不见而已,这还没娶亲呢。
娶亲了,就跟别的女人亲密,你不得天天怄气?
你这不行啊。
琏儿十四了,再过四五年就要娶亲,你得开始学着做婆婆。
儿子长大,就不会围着母亲了。
翅膀硬了都要飞,要自己出去做窝了。”
张氏被误解,忽然有些扭捏:“儿媳不是这个意思啦。
儿媳妇是在想,婆婆明儿登山,儿媳陪着您吧?“
石梅一愣,随即笑了:“那感情好,咱们娘儿们搭个伴儿。
眼见璋儿明年也上学了,要跟着武师傅练功,以后就只剩下元春迎春惜春了,你来搭个伴儿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