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皇子去江南,嘉和帝或许怕皇子坐大。
如今的江南官场虽然贪腐成风,然而,表面上还是心向陛下。
若是革新之后,赋税上来了,整个江南官场却失控了,落入某个皇子之手。
嘉和帝不能忍受。
别看是亲生儿子,父子也会争权夺利。
废太子未必愿意造反。
只是,嘉和帝今天敲打,明天申斥,后天唾骂,大后天削权。
来回倒腾,让太子觉得不安生。
最终逼反太子。
其原因,就是太子有了庞大幕府与属臣。
皇帝觉得有压力了。
但是这个人若只是陛下手里的一把刀,那又不同。
陛下不仅不会忌惮,反而会极力维护驰援。
这日贾赦来请安,石梅先问朝堂上有没有什么新鲜事。
然后询问如海在干什么,又道:“那日听说陛下召见你妹夫,有意放他一任盐政,又觉得你妹夫的身份地位,有些不够……”
石梅说得模棱两可,故意给贾赦留下猜测的空间。
别的不说,江南可是多有人心中的天堂。
啥事不干,下去公费玩一圈,也是许多贵胄子弟梦寐欲求的事。
这且不是石梅不信任贾赦,关键是如今这事还没公开,若是提前让贾赦知道。
燕候必定会知道,嘉和帝也就知道了。
燕候再是跟贾赦好,也不会隐瞒自己的亲爹。
如此,嘉和帝会觉得林如海做事不密,不值得信任重用维护。
弄不好,依然还是丢去做诱饵堵炮眼。
再者,嘉和帝护犊子可是出名了,
若是知道石梅暗搓搓算计他的亲儿子,不知道会做出什么反应。
石梅可是不敢惹恼这个手握人命,口衔天宪之人。
虽然,石梅很想到嘉和帝面前去放一炮,给嘉和帝洗洗脑。
然而石梅不是御史,无权纳谏。
她只是外命妇,还是个寡妇。
妇人干政,那就是死路一条。
为了保命,石梅唯一能做的,只有推波助浪、耐心等待。
石梅目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燕候想要建功立业,证明自身的心思。
燕候虽然很有地位,王公贵胄也给面子,虽说他把天戳破了也有人替他补。
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尴尬的存在。
这就跟他的身世有关。
燕候名誉上的父亲只是个纨绔宗亲,唯一的优点就是娶了个姿容绝佳的老婆。
嘉和帝恁是给他弄了个侯爵,等那个男人绿帽子戴够了,仙逝了。
好处自然落在燕候头上。
燕候的母亲虽然生下龙种后深居简出,想要埋藏这个秘密。
可惜,那个男人宁死英雄一回,想要把身上的侯爵传给庶出的亲生儿子。
他设计想要灭杀燕候。
这般时候,那个女人才利用身边护卫的嬷嬷反手,反而将燕候的庶出兄弟给灭杀了。
然后,那个男人看着七孔流血的亲生儿子,气得升仙了。
宠爱的小妾成了罪魁祸首。
这件皇室丑闻虽被官府有意湮灭,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所以,燕候虽然足够荣耀,足够威风。
却难掩悠悠众口,大家明里暗里侮辱他,说他的官帽是肉色。
燕候这年十六岁,血气方刚,气焰冲天,把带头侮辱驸马之子打残废了。
然后,冷静下来,他吓得半死,陛下的庶出姐姐那也是公主。
燕候家只是没出五服的宗亲。
结果,他却平安无事。
驸马公主却因为诋毁圣誉受到严厉申斥,一等侯爵降为一等伯爵。
燕候不仅没受到处罚,驸马府还带着几车礼物上门赔罪讲和。
陛下还赏赐燕候一对盘龙玉佩,一个位于江南的千亩皇庄。
这一刻,燕候才真正怀疑起自己的身世。
他捧着盘龙玉佩田契,去询问自己的母亲。
老侯夫人却淡然的说:“收下吧,不用惭愧,这是你该得的东西!”
燕候原本不爱读书,酷爱练武。
他养父三年孝满,他袭爵之后,就退出了官学。
不久,嘉和帝亲简,燕候成了嘉和帝的御前侍卫。
从此,嘉和帝走哪儿都带着燕候。
燕候成了嘉和帝最孝顺的儿子。
一个超然的存在。
令人庆幸的是,燕候百般受宠,却没有膨胀,变成霸王。
反而成为那种亦正亦邪的侠义人物。
比如说谁谁受到天大的冤枉,求告无门。
只要能见到燕候,就能得到一次公正的机会。
这是贾代善与贾母,不反对贾赦跟燕候来往的原因。
这种人,关键时刻能救命。
当然,你得是真正受了冤枉。
若是自己恶贯满盈,燕候还会加一把力,把你送进去。
这样一个人物,若让他成了钦差,去江南搅合。
林如海即便出任巡盐御史,也不怕那些盐运司的官老爷设计陷害。
燕候不仅自己身份特殊,他舅舅还是杭州的将军。
杭州将军手底下几千兵马,别人调不动,燕候却能借得到。
所以,石梅希望能够借着燕候建功立业的心理,将他赚出去。
他建立功勋的同时,也替如海护航。
石梅心中祈祷,嘉和帝能够着眼江山,气魄大些。
不要只想把这便宜儿子拘押在温室保护起来。
而是放他出去搏击一番,证明自己的价值。
希望他能理智回归,为这个便宜儿子做些长远的打算,替这个儿子创造个机会,为将来立足,积攒些政绩资历。
毕竟嘉和帝如今上了年纪,再过几年就会因为力不从心而禅位。
护不了这个儿子几年了。
然后,嘉和帝三次传召林如海,深入的讨论了他上的条陈。
石梅得知消息,十分兴奋。
这说明嘉和帝看出了这条陈对于遏制盐商,增加赋税的重要作用。
但是,直到腊八,冬猎盛宴再次开始,嘉和帝再没找过林如海。
林如海为此去找过他师傅杜祭酒,也找过石梅。得到差不多的猜测:陛下在慎重考虑。
毕竟,江南官场那些老油子也好,还是江南那些盐商也好。都曾经为国出力。
就在去年,三省旱灾,江南地面的官员,不仅要自救,还抓着盐商捐输二百万,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
嘉和帝执政三十几年,盐商多次捐输,支援朝廷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