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就是贾玫媳妇觉得小儿子给大儿子做书童,怕影响兄弟间的感情。
毕竟眼下贾玫大小是个官儿。怕小儿子怨怼。
结果,贾玫接到书信将媳妇责骂一顿,说是儿子不是科举的料子,送儿子上京是为了长见识,责骂媳妇头发长见识短。
贾玫媳妇这才后悔了,把小儿子还有贾玫二弟的长子贾珙也带来做书童。
贾玫媳妇五月十三就到了京都,一直不好意思跟石梅提起这事。
这会子等到贾敏出嫁了,方才敢带着孩子前来拜见。
贾玫媳妇还是有些慧根,知道时值贾敏出嫁的日子,石梅心里肯定会难受,故没有提起书童的事情。
只是让孩子们给石梅磕头拜见,就告辞了。
金陵来客较多,少数寄住在相好的族亲家里,余下的族人都被安排在梨香院。
当晚,石梅没有出席宴请金陵族人的晚宴,只让后街的几位侄媳妇接待。
石梅一直在打坐定心神。
虽然石梅没有经历过生育贾敏的痛楚。
将近四年的相处,石梅对贾敏已经有了血肉相连的母女之情。
石梅虽然不是十分悲痛,却怅然若失。
心里觉得丢了重要的东西,很不适应。
亥时正刻,送亲的贾赦夫妻贾敬夫妻,再有贾珠贾琏贾琮元春四人回到了荣府。
四个大人对于林家的态度很满意。
这一回依然是杜祭酒夫妻陪客。
林如海特特到贾赦贾敬的席面上敬酒。
林母以及林母的嫡亲嫂嫂也给张氏杨氏敬酒,表示感谢。
总之这一回结亲,林母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
不仅如此,林母对于荣府的四个孙子孙女十分热情。
贾珠贾琏兄妹都得了一个大红封,八对状元锞子。
元春除了状元锞子,还得到一箱子江南的工艺品。
一套竹根挖的茶具,一套紫竹根雕刻的文房四宝。
元春爱得不得了。
贾琮都很喜欢。
可惜,林母估计以为只有小姑娘才喜欢这个,没给贾琮准备。
贾琮一路上嘴巴撅得老长。
元春还揭短说:“琮儿临走还哭了一场,好羞人。”
张氏面上就有些尴尬。
石梅见贾琮扁嘴欲哭的样子怪可怜,抱了贾琮入怀细细询问:“琮儿怎么哭了呢?
男孩子不好这样,要坚强。是为了竹根雕吗?
还是别的?
若是为了根雕,也没关系啊,咱们家在金陵有铺子,让人下次送货,给你们哥几个一人带上一全套玩儿,好不好?”
贾琮扁嘴:“哼,我才不是为根雕哭呢。”
石梅讶异:“那是为什么?”
贾琮道:“孙儿觉得林祖母不好,所以想让姑姑跟我们一起回家。
母亲拦着不让孙儿去叫姑姑,孙儿着急才哭了。”
石梅闻言甚是惊讶,很想知道贾琮的眼睛看林母是一个什么形象。
或许,贾琮小孩子的眼睛跟大人看到的有所不同,因问:“林祖母哪里不好?”
贾琮道:“我们四个一起去的,她准备的礼物却不一样,这不是故意让我跟姐姐争夺,挑拨我跟姐姐的关系吗?所以孙儿不喜欢她了。”
此言一出,荣庆堂上瞬间鸦雀不闻。
石梅不知道该如何答对才算妥当。
说是林母玩弄二桃杀三士,也不至于。
至少是思虑不周全。
都给金锞子就很好。
这会让元春贾琮两个金童玉女有成就感。
付出了劳动得到大家认同。
偏偏要另给玩具,却漏下最小的。贾琮虽聪明,对很多事情还不大明白。
在家石梅看待他们四个都是一模一样。
毕竟叫了林祖母,以为跟家里祖母一样呢。
结果处事不公平。
孩子自然会委屈。
亏得贾琮是为了贾敏不能回家才哭的。
不然,传出去,还说贾府不会教孩子。
石梅却不能让贾琮从此对林母有了不好的印记,笑着说道:“林祖母估计是因为忙碌得很,忘记了我们琮儿也才四岁呢。
其实啊,这也是因为我们琮儿个子长得太高了,估计林祖母误会了,以为你元儿姐姐才是最小那个呢。
祖母平日是不是最心疼你,抱你抱得多一些啊?
再有,姐姐是女孩子,一般的人都会多心疼女孩子一点,因为女孩子长大了很辛苦,所以小时候,大家就会偏疼一些。
琮儿想想,咱们家是不是也是这样?
大家都对你与元春姐姐心疼的多一点,对你珠儿大哥,琏二哥心疼的少一点?
这不是不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长大了,要学会自理,学会担待。
将来才能像你父亲二叔那样,科举做官,为家庭谋福祉,为朝廷做贡献。”
元春这时候忽然想起弟子规里的一段话: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
简而言之,就是兄友弟恭,轻财帛,重情义!
她虽然不是男子,却是姐姐。不该为了一套竹根雕,跟弟弟生分了。
元春忽然一笑,伸手在贾琮脸上羞羞:“哎哟,我是逗你的啦,我早就想好了,我喜欢那一套茶具,文房四宝就送给琮儿了,好不好?”
这话一出,张氏杨氏石梅都看了元春一眼,心里都在感慨,王氏真是有福气之人,那样的狠毒愚笨之人,偏偏生出这样聪明机变的女儿来。
张氏有些担忧,贾琮这个小子现眼。
结果,却见贾琮傲娇的一仰头:“不要,这是你的礼物,我是好弟弟,我才不要抢。”
又环着石梅的脖子,嘻嘻的笑道:“祖母,您要说话算话哟,会让他们买根雕,还有,哥哥姐姐都有份的哟?”
石梅忙着表态:“这是自然,你们兄妹四哥都是祖母的宝贝金孙,祖母自然都喜欢。”
贾琮抬头看见杨氏,又笑嘻嘻的说道:“还有东府的小侄子蓉儿,他也满岁了,应该有玩具了。孙儿还要我把的小鸭子小燕子送给蓉儿,祖母您说好不好?”
石梅没说话,杨氏就笑了,伸手摸摸贾琮的脸蛋:“可人疼的小人精儿,是个有良心的好小子!”
杨氏对贾琮的感情无异于儿子。
从贾琮还在娘胎,几乎就天天跟杨氏见面。
孩子第一次胎动,杨氏都知道,就那么看着贾琮从毫无声息到拳打脚踢,到生下来哇哇大哭。
杨氏牵肠挂肚。
唯一缺憾就是没从她肚子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