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

贾珠贾琏元春还知道抬头打个招呼。

贾琮却吃得头也不抬。

张氏瞧着婆婆似笑非笑,忙着问出了准备的话题:“媳妇是来问问太太,本家的几位叔叔婶婶也要下帖子吗?”

这不是废话嘛,自然要下帖子的。

石梅却道:“看着办吧!”

王氏却问道:“儿媳妇想问问史家的堂客到时候,是在荣庆堂陪着婆婆您,还是随大流做流水席?”

石梅言道:“怎么都好!”

史家什么的,石梅真是不当在心上。

王氏想要刺激石梅,算是白费劲儿。

女子需要娘家是不错。但是,她都混成老太太了,还怕什么呢!

贾母眼下的地位无论在朝在家,都是超然的存在。

在家是老祖宗,儿子只有顺从。

在朝廷是功勋遗孀,嘉和帝只要不是昏聩至极,再不会跟贾母过不去。

除非石梅自己找死,沾染谋逆案。

否则,这天下谁也奈何不得她!

贾代善小祥大祥,史家三个侄子都没露面。

大侄子袭爵,不能擅自离朝。当初设了路祭,小祥派遣管家。

二侄子三侄子还没正经入仕,跟贾政一样,承蒙祖上恩荫,在军中谋了差事,在边关将军麾下做郎官。

即便远在甘肃西安,不能亲自前来,但是,管家仆从总可以派遣一个吧。或者你写封信件凭吊一二。

这两人却杳无音信。

若非史家嫡枝不重视,小祥的时候,史家代理族长也不敢那般轻忽。

史家既然怕连累,从此远着就是了。

石梅对史家无所谓的言行,让王氏闹个大红脸。

妯娌两个都碰了软钉子。

事实摆在眼前,孩子平安无事,

这一仗,婆婆完胜!

婆婆都会治病了,两妯娌再不敢置喙半字,老老实实忙碌去了。

二月底,石梅再次带领四个孙儿视察农庄。

这一回,石梅吩咐人带着贾珠贾琏去天近距离观摩,看看那些翻地耕作的百姓,亲眼见识一下,什么叫做汗滴禾下土!

石梅自己却去三种土质的番薯田里抽查样本。

黑土地的番薯经过二十天的生长,已经拔高了三节,接近四寸。

沙土地也有了三寸,生长最为缓慢的是黄土地。只有两寸不到。

老把式跟石梅解释说,黄土地是新开的荒地,土地板结,作物生长缓慢,种上一二季,生田种成熟田,情况就会好转。

贾玫很是高兴,告诉石梅:“番薯育苗基本成功了,这个长势到了三月中旬,只怕能有尺余,一根两苗没问题。婶娘您知道这时什么意思吗?”

石梅笑道:“意思就是种植面积要翻倍,你做的好。今日我高兴,你去买上三十只酱鸭,给把式们加菜!”

贾玫笑着挪脚步。

石梅讶异道:“怎么啦?”

贾玫说道:“一只酱板鸭一百个铜板,吃了还不抗饿,依照侄儿的意思,三两银子不如买上半扇猪肉,能有百十斤,足够吃上三五日了,猪油油荤大,还抗饿,岂不是更好?”

石梅顿悟,这些把式爱吃肥肉。

笑道:“依你!”

石梅私人加菜的消息传开,好家伙,大人小孩子走路都是脚下带风!

路上遇见的大人小孩,无不冲着石梅露出山花一般的纯真的笑脸。

闹得石梅心里怪惭愧!

于是询问贾玫:“这些把式的伙食很差吗?”

贾玫说道:“不算差了,每日三顿,中午一顿白米饭,半月一次荤腥,保证每人分上半斤肥肉。”

“肥肉?”石梅很惊讶,为什么强调肥肉?

“肥肉很贵啊?”

贾玫颔首:“这时自然,猪肉的肥膘越厚越值钱,最大的肥膘能有巴掌厚,这种肥膘肉是特等肉,要三十个铜板一斤。”

石梅咽咽口水:肥膘肉直接咀嚼,那是怎样的彪悍的场景?

想起来就很腻!

然后,石梅忽然记起贾玫的言辞:特等肥膘肉最贵?

难道瘦肉很便宜?

“瘦肉多少钱一斤?”

贾玫一点都不奇怪石梅不知道瘦肉肥肉的区别。无论后府千金还是公爷夫人,都不需要自己去菜市场买猪肉。

贾玫耐心的姐说道:“瘦肉油荤少,一般是搭着肥肉买,价钱在十五文与二十文之间。”

石梅很奇怪:“骨头呢?”

贾玫很自然说道:“大棒骨一般不单卖,都是添头,若是我们买了半扇猪,摊主就会给两根棒骨做添头。”

石梅很自觉的没有询问肋骨,贾玫没提到肋骨,只怕肋骨也跟瘦肉一样搭着卖了。

贾母记忆里没有这些肥肉瘦肉的区别,倒时知道一头猪只得多少银子。

石梅觉得自己长知识了。

在古代,竟然是肥肉瘦肉的地位掉个个儿!

三月初六。

荣宁街再次车马喧嚣,今日正式贾代善的大祥之祭。

前来参加祭祀的亲朋故旧络绎不绝。

这次,史家早早到了场。

保龄候在海疆驻防,不能亲临,却让大管家亲自前来献祭。

史家拢共来了三分祭礼,史鼎,史鼐,再有金陵的史家族长。

贾赦一年把史家族长打出去七八次,这一次终于进了荣府大门。

族长夫人不理睬众人阻拦,结结实实给石梅磕了三个响头:“姑奶奶,您福大命大,您大人不记小人过……”

荣庆堂挤满了前来祭奠的族亲故旧,石梅也不好太不给娘家颜面,只得吩咐把族长夫人搀扶起来:“人都有走窄的时候,保不住哪天自己就马失前蹄了。”

族长夫人不敢顶嘴,忙着认错:“都是我们眼界浅薄,见识少……”

石梅颔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是后宅古人,外头的事情都是你们两个兄弟支撑。你大兄弟既然放你进了后堂,就是不计较了,今后大家还是好亲戚!”

族人夫人顿时哭了。

这一年她们受到族人的埋怨,旁人讥笑真是够了。

就连保龄候也发话说,他们一家今年得不到姑母的认同,年底就卸任,退位让贤!

贾母这次认了她们,算是救了她们全家上下了。

这次别的客人都在意料之中,却有一个人出乎石梅的意料之外。却是林如海在初十这日风尘仆仆的赶到了荣禧堂。

石梅以为林如海是请假前来,感动得很。

一番询问方知,却是嘉和帝为了彰显圣朝气象,决定重新刻印《资治通鉴》,翰林院领了这个差使,总纂官就是林如海的恩叔杜祭酒大人。

如海到江南却是假公济私,他声称林家祖上收藏了前朝刊刻的《资治通鉴》,愿意先给朝廷。

但是,书籍收在祖籍林家族学书斋之中。

然后,杜祭酒大笔一挥,给林如海批了四个月的公差。

刚好可以赶上六月求亲。

林如海当初高中,因为自己体弱,母亲在京,并未回乡祭祖。

嘉和帝也没什么好说。

战乱毁坏了许多书籍。

资治通鉴的孤本可是价值不菲。

林如海之所以会如此,乃是因为收到了荣府的书信,得知贾母年底才会返京,之前说好五月提亲的时间推后。

或者,林家上金陵提亲亦可。

这一次,林如海奉母前来,预备请新任江南学政尹大人为冰媒。

江南学政尹大人,石梅有所了解。

贾赦贾政要参加今年的秋闱,府里自然会注意学政人选。

这位尹大人是今年初上任,之前是翰林院侍读学士。

杜祭酒大人之前在翰林院做学士,他自己身在朝廷不能离京,故而,替如海拜托这位尹大人做冰媒。

翰林出身的学政上门做媒,荣府与贾敏都很有面子。

石梅自然不会反对,却记挂他出京的原因,因问:“你确定能够说服林氏族长捐赠前朝刻本《资治通鉴》?要不要我们帮忙寻找?”

林如海起身作揖:“多谢岳母挂念,小婿家跟林氏宗族关系疏远,小婿祖上的书籍全部在京都《资治通鉴》刻本也在京都!”

文人学士不爱金银缺爱孤本字画。

石梅动容:“贤婿,这可是你林家的传家之宝?”

如海再次作揖:“小婿祖上没有别的爱好,就好收录这些孤本,林家还收录了更早的宋刻本,且陛下答应,这次刻印之后,会赏赐林家全套的资治通鉴,外带全新版本的四书五经。且新的刻本只会更完善,小婿不亏。”

前朝孤本跟本朝印刷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为了娶老婆,把传家宝丢了,林家的祖宗会不会气活了?

林如海的行径虽然有些败家,但是,石梅却很为贾敏高兴,为了亲自前来下聘,千方百计,不惜一切。

说明女婿对女儿贾敏很上心。

不说爱不爱,单凭这份重视,贾敏的幸福就有了几分保证。

婆婆再是厉害,也要顾忌儿子的心意。

且荣府不是软柿子,林母也不敢太过分。

贾敏的幸福可以期待!

不过,这一次林如海奉母回乡祭祖。

荣府也不能没有表示。

石梅遂招了两个儿子商议,看看谁陪着林如海回乡祭祖。

林如海书生意气,有没有至亲亲族帮衬,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恐怕力有不逮。

既然女婿这样有诚意,荣府作为岳家理应有所回报。也让林家族人看看,如海再不是无依无靠之人。他如今有了御赐婚姻,强大的妻族。

再者,荣府出面,也可以警告一下那些想要送女入府的转折亲戚。

让她们自己掂量掂量,身份地位,能不能争得过荣国府的千金大小姐!

石梅的意思想让贾赦跟随如海返乡。

贾赦这人不会读书,却会办事,人情练达比贾政通透。

贾政闻听可与妹夫如海同行,心里顿时开了花儿,跑带石梅面前请命,态度坚决,言辞恳切,无论如何也要跟着去吴县。

石梅心中划算一番,林如海不仅得到嘉和的宠信,还能在盐商与嘉和帝之间左右逢源。

这样的角色。其心智不是贾赦贾政能比!

这一想,石梅决定让贾政这个榆木脑袋出去见识见识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