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渣男(11)

我有金手指[快穿] 传山 5230 字 9个月前

“唔,不去,人家初一也想安静的休息,去干啥?”

“没礼貌,去拜拜年,咱明早就上河村,要初四才回来呢?”

“那就初四或初五再拜吧,现在去,估计柳爷爷,柳奶奶以为我是奔他们家的糖果去的。”

“臭小子,你哟!”

老爷子自己想着也觉得好笑,不去就不去吧。

隔壁柳家,电话从早上开始,都是电话拜年的。自家的孩子们,还有老部下,以及一些战友朋友们。

一直到中午,才消停一些。

柳嫣的嘴巴没咋停,一直嗑瓜子,时不时的还含着糖果吃花生,跟沈清和学的。

看见爷爷挂了电话,狗腿的倒好茶,端过去,“爷爷,喝茶。”

“贴心的小棉袄,比你小姑贴心,看看就知道坐在一边,跟个没事人一样。”

柳慧无语,自己是祸从天降,坐在这儿是碍着谁了。为了孙女无故贬闺女,有这么当爹的吗?

还嫌弃自己,简直了,有没有天理,自己恐怕不是亲生的吧。

撇撇嘴懒得理那老小孩,继续吃,新年也没啥事,没有亲戚朋友需要拜年,丈夫在部队陪首长们给基层官兵拜年。

她去部队也见不到丈夫,好在初五开始,丈夫能回城休息几天。

过年休假,就在吃吃喝喝中度过。

回老家的沈清和没有闲着,上山打猎,弄了不少猎物,都是小的,野鸡野兔,狍子,还有鱼。

回城的时候,他带着战利品来回跑了两趟,第三趟才带姥爷他们三回家。

上河村的深山老林,就是沈清和的肉库,找机会就进去收刮一番,当然他也会保持平衡,从空间放出去一些。

有他操持,乔家二老不用担心生活问题,乔老爷子保持着一贯的信任,“难得糊涂”,家里的事,他不操心。

只是每个月老两口回村住上十天,老家的菜地,还有自留地都收拾种下不少菜和玉米。

七月,从年后到现在一直没有下雨。农民们担心的吃不下睡不着。

沈清和找关系弄来一批瓦,送到老家,家里的茅草顶换成瓦顶。

乔家院子,不少人帮忙换瓦片,不用老爷子招呼,侄子侄女婿本家的侄子也来了不少,一上屋的时间,全部换完。

还剩下些许,自己留了些,其余的乔老爷子让乔长海兄弟俩拉回去,给他们爹娘的房间换上瓦片。

梁大军一边换瓦片还感叹着,“大哥,咱石头就是仁义。”

“可不嘛?我和你二哥都不好意思面对那孩子,做事细心啥事还想的长远。”

“那是,看看给咱爹娘的屋子换瓦片这事,他都记在心里。”

“咱家欠石头的情欠大发了,以后啥时候能还完?”

愁,乔长海真是愁,自家什么时候能还完欠石头的人情。

“慢慢还,都是骨肉至亲,石头也不催着,没事咱一起还,二叔二婶不在家时,菜园子和自留地,咱帮忙多顾着些。”

“只能这样。”

上河村的干部愁的不行,放出去一颗大卫星,本来就达不成,现下还遇到旱灾,更是达不成,吹出去的牛,马上要破,怎么办?

地里,裂开三指宽的大口子,会有啥收成。

愁死人,可咋办?

村里人也愁,周六,下班从城里赶回家的沈清和,一路看到裂开口子的地面,再看到依然蹲在地头的老人们,也不知道咋帮他们。

他看着地里已经枯死大半的庄稼,也揪心。

用灵雨术,累死他也一时半会儿的弄不完。而且附近还得有水源才成。

骑着自行车,后面坐的是柳嫣,两人在滨江的柳家人以及乔家几位长辈的见证下,已经确立恋爱关系。

虽然柳嫣还在读书,可是柳家老爷子老太太认可他,在京城的柳家老大夫妻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答应。

两人约定好,明年高中毕业,一起考京城的大学。

沈清和依然上班,只是学籍挂在学校,等高考时再去考试。

后面坐着的柳嫣腿上放着篮子,背后背着未来婆婆做的大双肩包。

他们两人就是回来看看,晚上还要回去。

进村的时候,不少人看到,还打趣,“石头,带着媳妇儿回来了。”

“金婶儿好。”

“好,快回去吧,你家好些人吃饭。”

上午,人家帮忙换瓦片,晚上请人家吃饭,也是应该的。

乡下不做重活,不吃午饭,乔家就把请客改在晚饭。

用大铁锅做的野鸡炖蘑菇,还有几个野菜,贴的玉米饼子。

一群年轻的汉子,不舍的吃,看着碗里里肉还有手里拿的玉米饼子,想到家里的老人孩子,难受。

此时干旱的威力已经显现出来,开年后大食堂又弄了几个月,在上个月月底彻底结束。

家家都没有分到粮食,大队部已经粮尽,刮不出来一粒粮食。

队里上工也是摆设,虽然还上工,可是一般都是男人们上工,女人老人孩子们进林子挖野菜,捡蘑菇,不下雨,蘑菇也有限。

“石头,老天不会真的一滴雨都不下吧?”瞅着那些快枯死的庄稼,柳嫣的心中直打怵。

农民欠收,最苦的是农民,城里人有供应粮,哪怕这些供应粮不如以往的好,可是多少有点。

可是农民们交完供应国家的,仓库还能剩,就非常不错,别管剩多少,至少有剩下的,不倒欠。

“看着难下雨,家里每个月存点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微光中柳嫣抿进嘴,难受的紧,她也在农村生活过,知道干旱对农民意味着什么。

“嗯,我会叮嘱奶奶多存点粮食。”

她知道自己做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家人在干旱年间,过得不会太苦。

进院门,一群大爷叔叔在自家院子吃饭,准确的说不是吃饭,是分饭分菜。

人人手中拿着饼子,端着碗,里面是一点点鸡汤鸡肉蘑菇还有野菜。

一会儿功夫全部分完,只留下一点点。在院子里面带着柳嫣见过本家的舅舅们,直到他们离去,沈清和才从柳嫣提的篮子里面拿出来一些粮食,老人们回来时没打算住这么久。

带的粮食也不多,这段时间二老托人带口信给沈清和,说是在村里再住一段时间,等收了玉米再回去。

明知道也收不了多少,可老人一粒也不愿意浪费,执意要住在村里。

沈清和下班回家收拾给爷奶送的粮食,还有一点点心,就带着柳嫣火急火燎的骑车跑回来。

“咋今天来了,等会儿回去黑灯瞎火的,也看不清楚路。”乔奶奶拉着柳嫣埋怨孙子。

“奶,你们真不回去?”

“不回去,等收了玉米再回去,地里还见缝插针种了一些红薯,我和你爷不放心,收完就回去。”

“可是时间还久,等能收的时候再回来也一样?”

“不一样,已经有人家的玉米地被偷,我们得受着,好了,送了东西就快回去,免得回去太晚。”

天色已经暗下来,孙子还带着小嫣,早点回去的好。老太太为了柳嫣开始赶孙子走。

“行,回去,爷,奶,你们在村里有啥事,就带口信回去,别担心粮食,咱家不缺那个。”

“知道,知道,回去后带着小嫣在国营饭店吃顿好的,别饿着小嫣。”

乔爷爷扒拉着院墙,不耐烦的赶着孙子。

不是他们不留孩子吃饭,是让孙子带着小嫣在外面吃顿好的。

被赶走的两人,哪会不知道老人的心思,时刻希望他们两好好的,不出岔子,能早点结婚。

苦命的娃刚到家,就被赶出门,吭哧吭哧的蹬着自行车往回赶。

刚过几个月舒服日子的沈家人,心里又长了草似的,听说了乔家的老屋换瓦片,还有大孙子和前儿媳在城里上班的事。

老不舒服,凭啥,凭啥啊。在他们看来,都是因为有了那一千块钱,乔家才有的今天。

一定是那没良心的母子俩用那一千块钱买了工作,才有了乔家的好日子,本来那一千块钱就是属于沈家的。

如果那一千块钱留在沈家,他们也会抓住机会买下两个正式工,家里会过的更好。

作者有话要说:求作者专栏收藏,求评论(大哭中),求营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