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笼络人心的一种做法,在笼络军队方面,张由松可谓是不遗余力。
北方各镇将纷纷叛变,也使张由松彻底的放弃了幻想,开始旗帜鲜明地运作了。
在内阁大臣中,先是讨论,简短地做了说明,然后是对群臣公告,适当吸收意见,之后,就派遣人员,前往各地加封了。
“朝廷感念于襄樊宁南侯的忠贞不渝,拳拳爱国爱君之意,尤其在版图动荡,人心惶惶之时,更显得弥足珍贵,又,左侯爵为国为民,日夜操劳,功勋卓著,朝廷审慎之,斟酌之,特意加恩,封为镇西王,颁布王依仗,礼节等。”
“大明勇将黄得功,崛起辽东战场,与满贼决战,屡屡获胜,又南下平定诸贼,建立殊勋,更在开府建衙以后,时刻以朝廷的安危为念,爱君护国,精诚团结,故,朝廷加封为镇东王!”
“朝廷以福建南安侯郑芝龙,抚镇东南,累累功勋,又横跨沿海,护航各地,为我大明扬军威,振人心,且忠心耿耿,感昭日月,故,朝廷加恩,封为南安王。一应依仗礼节如制。”
张由松指导下,朝庭只封了三个王,其余人等,概不加封,因为,真正能够有地方军事实力的,也没有几个人了。
这三个人,都明确地表示,要拥戴朝廷的,但是,说是说,在历史上,这三拨势力,只有黄得功一个人是死战的,而且,就是黄得功的部下叛乱,将皇帝俘获,送往满清军中的。
尼玛,明末之世界,还能有一个人忠心耿耿于国家吗?
难道只有一个史可法死守扬州?只有一个黄得功为保护皇帝捐躯?
在高级官员中,明朝灭亡的历史悲剧中,大义凛然的实在太少太少。虽然马士英是背负惨杀的。可是,这货对明廷的危害,远远大于这抵抗而死的正能量。
张由松还是有信心的。朝廷内部不斗争,左良玉就不会被煽动乱闹,郑芝龙远在福建,就是想投降清廷,还鞭长莫及,没有机会,黄得功是条汉子,可以培养。这三个人,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自己的助手。哪怕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