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此之类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当然,也无法掩饰曹丕的一些优点。
不然,曹丕也无法吸引多如此多人的追随。
曹丕是一个文青,而且还有公子哥的性情,这两点,有《善哉行》中两句“策我良马,被我轻裘”,另有《与吴质书》中一段“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博奕,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可证。
在是一个文青的同时,曹丕还是一个爱憎分明、知错就改的性情中人。
在爱憎分明上,有这么个典故:
曹公听闻丁仪的才名,虽未得见,就打算把清河公主嫁给他。
子桓听闻却说:“女人比较注重外表,丁仪眼睛不好,恐怕清河不会高兴的,不如把她嫁给夏侯惇的儿子。”
生在帝王家原本就要做好被政治联姻的准备(隔壁东吴家的孙小妹笑而不语),而子桓却能站在妹妹的角度考虑这件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实属难得。
当然丁仪因为这件事恨上了子桓,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子建的怀抱,这是后话了。
知错就改上,也有几个典故:
崔琰劝谏阿丕烧了弓箭,扔掉骑服一段(文帝纪里可以看出子桓对狩猎那是绝对情有独钟的,戴陵就因为劝谏这个被降罪了),子桓竟然就乖乖听话照做了,完全没有半点熊孩子的模样!
还有辛毗不同意子桓迁民到洛阳的做法,坚决反对,一再劝谏,子桓很生气地表示不想与他谈论此事,辛毗不依不饶抓着子桓的衣服,差点把子桓扒了,子桓用力夺回衣服,悻悻回宫,最后还是部分听从了辛毗的意见。
而辛毗也劝过子桓少打猎,子桓此后就真的很少打猎了。
从这些方面来看,曹丕倒也是有可爱的一面。
就譬如曹冲小时侯还没显露出能够和他争位的时候,曹丕对自己还是不错的。
在文才方面,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最早的文学与理论批评著作《典论·论文》。
而且,曹丕还是邺下文人实际上的领袖,通称“白雪公子与七个小文人”。
同时,曹丕还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
而在才武方面,曹丕亦是不差。
曹丕在《典论·自叙》自许:“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从这自诩之中,可以看出曹丕在武方面其实是不差的。
在战之上,曹丕三征东吴,可以看出他并非是守成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