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亭外的意境是十分深幽的,但是凉亭内的风景,则又是另外一副景象了。
凉亭内,有两个人对立而作。
一个是素衣女子,另外一个,则是半白头发的中年文士。
这中年文士身穿着儒服,一身衣物一丝不苟,让人看过去就会觉得他这是一个严谨的人。
而事实上,他确实是一个严谨的人。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东汉末年名士,司空崔林的从兄,曹操帐下谋士。
崔琰相貌俊美,很有威望,曹操对他也很敬畏。
当然,这个敬畏,除了敬服崔琰的德行以及文学之外,估计在很大方面是因为害怕崔琰的这张嘴。
崔琰为清河崔氏族长,隐隐是山东世家的领袖,所以曹操是不敢轻易动他的。
既然动不得,又要被他这张嘴说着,曹操心中自然是对他很是敬畏的。
生怕见到他被他烦到。
曹操一般对他是敬而远之的。
不过,崔琰也算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侍奉过袁绍曹操,最终因为“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句话被曹操赐死。
历史上崔琰之死是死于曹操的多疑。
但很显然,以崔琰的身份名望,曹操没有必要因为他一句话就把他赐死的。
所以崔琰之死,自然是另有玄机的。
不过,这些都后世发生的事情,现在的朝堂的境遇,早就与之前的不同了,所以崔琰会不会死,那还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
凉亭内。
崔琰此时端正的跪坐着,他的眼神一直没有离开对面的素衣女子。
素衣女子脸上有一层薄薄白纱,但是只要你认真看一眼,还是看得出她原来的模样的。
他是崔氏。
曹植的夫人崔氏。
在手刃了荀齐之后,崔氏发现自己并没有一种大仇得报的快感,所以她很快就回到了邺城,快马加鞭,甚至是比曹操得到消息的速度还快。
所以在邺城所以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崔氏到了邺城。
到了邺城之后,崔氏发现自己已经变得无依无靠起来了。
平原侯府她是不能回去的,而不能回平原侯府,那么,她便只有一个选择了。
只得是回娘家找依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