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侯?
司马懿喃喃自语,问道:“孔明兄也觉得洛阳侯能够在夺嫡之争中胜出?”
不想诸葛亮却是摇摇头,他眼中有着异常明亮的光芒。
“若是胜负之数,自然是五官中郎将的赢面多一些,但洛阳侯也不是没有机会,正如仲达所言,魏国的人才太多了,五官中郎将手下的人才也太多了,诸如仲达你这种大才都要蛰伏下去,我去了,又能做出什么功绩来呢?”
与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喜欢挑战。
若是一来便是胜局,那我的作用怎么体现得出来?
司马懿明白诸葛亮的意思,心中却是有些其他的情绪。
“以孔明兄的才华,若是到了五官中郎将那边,得到的重视,是仲达拍马难及的,中郎将手下的人虽然多了一些,但是中郎将还是赏罚分明的,孔明若去,建功立业,不在话下。”
诸葛亮眼睛闪了闪,还是摇头了。
去辅佐曹丕,诸葛亮也不是没有想过,但很快就被他在心中否决了。
不去辅佐曹丕的原因有很多,总的可以大致说成三个。
第一个是因为曹丕势力巨大,手下人才济济,自己去了,也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他不像司马懿,司马懿是跟了曹丕多年的人,所以才能得到曹丕的重视,而他不仅没有跟随过曹丕,而且还是降官,如此身份,想要在曹丕手下混个好位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第二,则是因为诸葛亮曾经向曹冲承诺过,他会辅佐曹冲的,因为自己的一些原因,诸葛亮当时并没有践诺,反倒是惹得曹冲不快,对自己的态度是越发的冷淡,但是,曹冲既然没有杀自己,那便是要用自己。
君择臣,臣择君。
与道义以及前途声名来看,自己辅佐曹冲都是要好过辅佐曹丕的。
最后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曹冲身边虽然有些人才,但是对比与曹丕手上一套完整的人才储备系统来说,曹冲身边的人才还是太少了。
曹丕身边,大才有吴质,司马懿,陈群这些人,在大是大非上为曹丕出谋划策,而且在曹丕身后默默支持他的大臣,就更多了,崔琰,贾诩,王朗,郗虑......
除了大才之外,曹丕身边的中才和小才也是不胜枚举的。
曹丕身后站着整个冀州世家的支持,在这个时代,你想要寒门的智谋比那些世家子弟要高,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你是寒门子弟,连书都没读过,你还想超越那些整天读书世家子弟?
纵观三国时期的谋士们,基本上没有一个是出身寒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