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不是呢,那些个城里娃娃怕不是读书读多了,读傻了,咱们村上的谁不想去城里享福吃供应粮,就那些个城里娃娃瞎闹腾,好日子不过,非要到农村来受苦,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上一整年,都不一定能存下多少粮食,他们城里出来的做工人的,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不管天气旱涝保收的好日子不过,非要来农村瞎闹腾。”
王建设就看不起这些个城里娃娃,在他看来,这些人就是好日子过够了,脑子都不好了,这年头谁不想去城里当工人,吃供应粮,要是能坐办公室当领导穿四个口袋的衣服那就更好了,竟然还有城里人想不开去农村种地。
王爱党摇了摇头也表示不理解:“谁说不是呢。”
两个人你来我往的就把城里的下乡知青批评了个遍,听他们的意思仿佛要是王家屯来了知青,恨不得一个个的都赶回城里,千万别在村里瞎糟蹋。
沈淮坐在一边倒是听得挺起劲的,她对于知青下乡倒是知道,因为城里人口过剩,劳动就业岗位不足,没办法只能安排过剩的劳动力下乡,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说白了,就是因为城里位置不够,只能让这群最会闹事的学生们去村里待着,别在城里闹事。
只是沈淮一直以为,知青下乡应该是六八年左右的事情呢,怎么没想到这会就已经有知青下乡了,而且听上去村里人似乎还挺嫌弃这些知青的。
顾忌到自己目前还是个小疯子和傻子,沈淮也不能插嘴问关于知青的事,一路上憋着满肚子的疑问乖乖坐着,一句话都不能说的就这么熬到了镇上。
沈淮自从穿越到这里已经是第二天了,这会还没弄清楚自己到底是到了什么地方,听口音和自己的家乡还是挺像的,但是又有一些不一样,沈淮的家乡是南江,南江地处长江以南,四季温差较大,夏天很热,冬天很冷,春秋两季加起来不足一个月的时间。沈淮一直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一年只有两季的城市,过了夏天就是冬天,冬天结束就是夏天。
南江的口音算是国内少有的硬。人家都说江南水乡吴侬软语,只可惜南江虽处于地理上的江南,却和水乡没什么关系,吴侬软语更是想多了,女孩子一张嘴满口的硬茬子,听上去就是不好惹,以前沈淮和家里老人住在老城南,一口的老城南方言,后来上了小学了和父母住,搬家到了城北,又学了一口城北的方言,明明就一个半大不小的南江城,偏偏城南城北方言相差还有些大,搞得沈淮口音综合以后说话更硬了,每次一张嘴说话,别人都觉得像是在和一个大老爷们吵架一样。
王建设和王爱党说话的口音很像是南江的城北口音,但是又和沈淮记忆里的城北口音有一些不同,沈淮跟着一行人到了镇上,遇到的路人说话,听上去倒像是城南,倒也是和沈淮记忆里的城南也不太一样。
沈淮听着觉得像是南江口音,庆幸自己似乎地处南江不远,否则自己一个老南江人,换了个别的地域的,一开口的方言就不一样,人家肯定会觉得她着魔了,毕竟谁摔了下脑袋,也不可能忽然之间换了个方言吧。
一边高兴自己口音相差不大,一边又在疑惑,自己以前看穿越小说的时候怎么没想过这种事呢,这人家穿越,为啥都没有各种方言的问题,难道他们穿越都是穿越到本地?
脑子里胡思乱想的也没注意路线,等到回过神的时候已经到了镇上的户籍管理处了,户籍管理处和派出所是一个院的。院子口有个小门房,里面做了个老大爷,看上去四五十岁的,门房和现代的报亭差不多,三面窗户只有对着大院外的那一扇是开着的。
老大爷目光还是比较警惕的,看到门口停了牛车的四个人直愣愣的盯着,虽然没开口,但是也让王建设几个人看了有些慌张。
沈淮下了车就跟在王建设身后不开口不抬头没表情,至于王爱党也有些怕,低头耸肩的和沈淮一样站在王建设的后面。
王建设撑起胆子往前走了两步:“同志你好,我们是下面王家村的,我是村长王建设,咱们村里的人口户籍需要变动,所以在这里办点事,这牛车方便在门口停一下么?”
程大牛从头到尾就没说一句话,全程低着头只管照看着牛,这一会倒是抬头瞥了一眼,不过很快就又把头低下去了。
“停院子里吧,这门口人来人往的,也不方便。就在靠边那位置,停那就行,我也能看着。”老头看了王建设他们一会也没再板着脸,换了个笑模样的说到。
“好嘞,多谢同志啊。”王建设点点头说道。
“来大牛,你把车停那边,就在那边等咱们就行,咱们很快的。”
按照门房的意思,王建设给程大牛指了个位置,程大牛闷不啃声的拽着牛绳把车子赶到了指定的位置,然后就蹲在旁边不动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