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325章开言路

纵曹操不再关注了,铜雀台上关于曹盼言行举止,从头到尾都叫人扒了个底朝天,这是要把曹盼剖析个一清二楚的模样。

随着崔琰之事,再到现广开言路,铜雀台如今也成了天下士人关注的言论点了。

有点能力的人一早起来就会随口问一句,昨天铜雀台上都说了些什么?

铜雀台之言,在曹盼有心的散播下,那是以邺城为中心地扩散出去,不仅仅是北地,如江东,荆州、益州,曹盼都让人将铜雀台的言论传扬出来,誓必要做得天下皆知。

而此时的诸葛亮也在拿着铜雀台的言论翻看着,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极难。

因说错了话被曹操所杀者不知凡之,也正是因为如此,天下人皆道曹操喜怒无常,生性多疑。

但是曹盼借着崔琰却是狠狠地给曹操洗白了,曹盼劝曹操的话也端是直白,“是让别人说一两句不痛不痒的话重要,还是收拢天下士人之心,为魏国所用重要?”

自然是后者的,曹操接二连三的颁下求贤令是为了什么,就是想得天下贤才,再来一个郭奉孝最佳。

所以,曹操才会同意曹盼在铜雀台广开言路。

在曹盼成为铜雀台议论中心人物时,多少骂曹盼的话都传扬出来了,所有的人话都是经过曹盼之手的,偏偏她由着他们骂,无论是脸上心上,都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

曹操倒是清楚的,曹盼是真没有将那些人的话听进去。如此之心性,作为亲爹的曹操也得认一句自愧不如。

“广开言路,言通而连百姓,知百姓之苦而对针下药,得士人之心,又得百姓之心,再以此而昭魏之容人之量,一举三得。妙!”诸葛亮看完了,轻轻地感慨一句。

“孔明说的是铜雀台之论?”诸葛亮的一番感慨落在了来人的耳中,听到声音的诸葛亮回头一看,见到来人难掩惊讶,连忙起身,“州平!”

来人正是诸葛亮昔日好友崔钧崔州平。

崔钧上下打量了诸葛亮一圈道:“不错,风采依旧。”

诸葛亮许久不见好友了,听到这话勾起了一抹笑容,“你怎么来了?”

“四处游历,路过益州,当然是要来看看你。”崔钧这般地说。

诸葛亮连忙请他坐下,煮上一碗好茶,予他斟上,崔钧一眼看向他手中的那份东西,“不介意让我看看?”

“请!”诸葛亮双手奉上,崔钧接过细细地阅览起来,看完之后,崔钧感慨道:“这样的女子,难怪你当初动心。”

提起昔日之事,诸葛亮的动作一顿,崔钧似无所觉地道:“也只有这样的女子能配得上你。”

对于曹盼是极大的肯定,诸葛亮并不接话。

相识多年,又是挚交好友,各自皆知各自的性情。崔钧又道:“你想好了接下来该如何?”

“等待时机。”崔钧话中所指,诸葛亮听得分明。

崔钧道:“我听说了,她可是以战功立世的,手底下的兵马已经让你们吃过不少亏了,上一次汉中之战,要不是你机警,刘皇叔如何,那就是未知之数了。”

诸葛亮点了点头,表示此事他心里有数。

“她又何尝不是在等待时机,这些年只曹操的兵马调动,她守在北方,一直都没有任何的动静。因为她心里跟我一样清楚,各方猛将如云,兵马准备充足,谁出手都占不到便宜,倒不如以逸待劳。”

崔钧听着笑了,端起茶喝了一口,“可有棋逢对手之感?”

“她是极好的对手。”诸葛亮肯定地告诉崔钧,崔钧道:“当初只见过她一回,未能深谈,多年来甚引以为憾,如今既然铜雀台会天下士人,我想趁这个机会去见见她。”

诸葛亮一下子抬头看向崔钧,崔钧道:“此言不虚。”

“当如是。”若非他如今已经是刘备帐中之人,这样的一场盛会,他也想去亲眼看看,亲耳听听。

只从纸间的文字就能感受到铜雀台上的人是多么投入,他们是真的畅所欲言,将心中藏了多年想说不敢说的,甚至有些不敢想的话都一股脑的倒了出来。

“开言路,纳百川。孔明,长此以往,谁胜谁负,那就未必了。”崔钧这般别有所指的说来,诸葛亮一顿。

不过也只是一瞬间,诸葛亮又恢复如常地道:“有些事既然已经做了决定就没有回头的路。”

崔钧已经明白了,想到了什么道:“听说你回了一趟南阳,我闻到酒香了。”

这鼻子还真是灵,诸葛亮看了他一眼,崔钧道:“快十年的好酒,必是酒香浓溢,你总不会想留着一个人独饮吧?”

诸葛亮看了崔钧半响,崔钧同样眼睛都不眨地看着他。

“长青,去取一坛酒来。”终究诸葛亮还是松了手给了崔钧一坛,崔钧瞪大眼睛地道:“才一坛?”

“若是嫌少,那便不饮了。”

成功地堵住了崔钧嫌少的话,诸葛亮,那是说到做到的人。

崔钧抱着一坛红雨酿,一边喝一边感慨,“好酒,真是好酒,比当年喝的有过之而不及。可惜啊,这样好喝的红雨酿,也就是在你这儿还能喝上一坛。听说,她道当初曹操让她关了不卖酒肆时曾说过,她的棋艺要胜了郭奉孝才能重开不卖酒肆,郭奉孝生前她没能赢了郭奉孝,故余生都不会再开不卖酒肆了。”

诸葛亮的面前也倒了一碗酒,酒入口中,酒香浓溢,对于崔钧的话,诸葛亮没有接。

“她用的借口极好,不过我倒是觉得,更因你。”崔钧挑眉地与诸葛亮说,诸葛亮依然不发一言。

崔钧笑笑地问道:“我在想,当初你是怎么样跟刘皇叔走,而她又怎么会让你跟刘皇叔走?”

这个问题同样也是诸葛亮最近在思考的,他总觉得自己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件事。

“你觉得呢?”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诸葛亮想不通的问题,或许崔钧能够想到。

崔钧盯着诸葛亮半响,“总不会她不告而别,你等了她几日不归,这就跟刘皇叔走了吧?”

还真是一猜就中,诸葛亮同时带着诧异地看向崔钧,崔钧从诸葛亮的眼中看懂了他的意思,他还真是说对了。

咂咂舌,崔钧道:“你觉得她是不告而别的人吗?”

问得是真好,诸葛亮捏住手中的酒杯肯定地道:“不是。”

一片沉寂,崔钧道:“孔明,只怕你是错过了什么。”

诸葛亮只觉得心上沉甸甸的,一度让他喘不过气来。错过了什么?曹盼不是不告而别的人,他那样赶她,她都不肯走,最后又怎么会不告而别了呢?

他那时心乱如麻,心下唯一的念头是希望她赶紧的走,离开他。她走了,他又希望她能够回来。

然而,他连她的房子都不敢迈进去,只怕看多一眼,就再也舍不得。

“你此去邺城,若是见到她,能不能……算了。”诸葛亮想到一个可能,迫切的又想要得到答案,可是,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他让崔钧去问,那么多次机会,曹盼从来都不提,崔钧代他问了,她就会告诉崔钧吗?

“我帮你问清楚?”挚交好友,崔钧立刻明白了诸葛亮想让他做什么。

诸葛亮摇了摇头道:“不,这些问题该由我亲自问她。”

“你还有机会问她吗?”崔钧很犀利地问出。

“会有的。这个问题就该由我亲自去问。”一如真相之残酷,也该由他自己来承受。

这是他和曹盼之间的事,曹盼会选择瞒着他,只能证明这件事与他的牵扯极大,和他休戚相关。

一如在江东之日,她明知鲁肃让他斟的是毒、酒,她依然喝下了。她为的是他!

心中传来阵阵疼痛,诸葛亮不禁伸手捂住,崔钧大吃一惊,“孔明,你怎么了?”

“无事。”他的痛又怎么及得上她的痛。诸葛亮痛得额头渗出了一层汗,他却犹未觉之。

崔钧连忙地道:“许是我们想岔,事情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严重,她或许真的是不告而别。”

“如果可以,我也希望如此。”诸葛亮目光灼灼地说。

崔钧要说的话就再也说不出来了,是与不是,当有一日他们再见时,总会知道的。

“孔明,你要保重啊!”崔钧拍拍诸葛亮的肩如此地说,诸葛亮应了一声。

崔钧十分纠结,他只是单纯来看看好友,顺便要一坛美酒喝喝而已,怎么一不小心就捅出了大事来。

邺城一行,万一见到了曹盼,他是究竟要不要代诸葛亮问问,顺便把诸葛亮的情况告诉曹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