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一个隐性的坎和选拔关口,许多人由于本身基础所限也许就沉在这个阶段,而只能从帮办、干办、白员等最基本公职人员开始任事,慢慢积累资历和见识,来按部就帮的获取每年一次的考绩和三年一次的选拔机会。
当然了,对大多数人期望值和眼界而言,这是谋身之道的一大跨步,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从只包伙食和衣料的实习姓生员,拿到正式的公食钱和津贴,享受公家配给的廉租屋舍,冬夏两季的置装和寒暑补助,天天以相当优惠的内部价格,吃到有油荤的公办伙食了。
而只有其中最有上进心,或是格外勤奋努力的一批人,才会抓住见习期间的机会,而获得无数不多相应的推荐资格,而直接成为协差、辅务、会理之类最初级的吏员。
最好是籍此积累和锻炼上好几批老成干练的人手,再一次性进行替换的效果肯定更好;只可惜计划始终赶不上变化,也只能权且将就着缩短省略掉一些次要实习的环节和岗位熟悉的内容,而直接将他们赶鸭子上架了。
不过好在这些年下来,淮镇基层的制度和运作已经趋于稳定和相对成熟,所以就算塞入这一大批生手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需要磨合的期限更长一些,相关带队的负责人员更加辛苦一些,可以预期的效能和表现,恐怕都不如以前的几批了。
然而,我也并不缺乏后续进学的生员补充,只好暂时稍微牺牲一下他们的前景和发展潜力了。
有这批新人作为基层的补充,再加上一系列相应的基层到中层的人事调整命令,那些岗位被撤换逮捕发配走而空缺出来的岗位,也正好可以带动起一系列的晋升和提拔活动;这基本就完全将这种内部整肃的激烈动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暂时的混乱和无序,给冲淡缓和到最小的程度。
毕竟,与传统地方自募于乡党,或是皂隶世家充任的衙役公差不同,淮镇沿袭了军管制度下,所有的公职人等都是统一管理而各级具体分派的;
淮镇治下可没有传统公人吏员当中的良贱之别,没有足够身份担保和基本户口等级,或是拥有减免检疫、甄别期限的十七种专长和技能的人等,是没法入选和入学的;也没有国朝从吏员到职官之间,几乎终身不得转化的无形天堑;
只要能够表现出众而成绩卓著,其实并不缺乏脱颖而出的破格辍拔,直接从公人跳到吏员、吏目,乃至授予基本官身机会;或者说,各种岗位上始终是属于急需人手充实和加强的饥渴状态。
只是为了保证最基本的选拔制度和标准,宁可宁缺毋滥的牺牲一些效能和时间周期,也要滥竽充数占了坑再时候往复折腾,所带来公信力损失和人心混乱的可能性。
然后作为双管齐下的安抚手段和转移关注力的策略,与之配套的还有我刚刚做出的另一个决定,正所谓是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或者说用一个大新闻掩盖另一个大新闻的需要。
就是以纪念安东平定和即将迎来大婚的理由,在历年积累下来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淮镇治下的官吏和公职人员的薪饷,及其配套的福利待遇;
大概直接涉及到好几万人以及相应的家庭,每季度预期会多出十几万缗的金钱和约几千石、米粮布酱盐油之类的耗费。但是,由此起到的短期激励效果和人心聚附的长期经营手段,肯定是远远不止于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