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则是在水陆物流通畅和经济流通繁忙的加成之下,原本以六州为核心的淮东境内,已经逐步废弃了那种相对小而全自给自足化的庄园山林经济体系,而按照区域的特别和优势,细化分工出许许多多的专业化种植,或是规模化养殖的大型农场和屯围组织,
然后再在两府为首的宏观层面上的调配和引导之下,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互补和循环流通效率;在开源节流、管理增效和有力提升组织动员能力的同时,也是将整个淮东大部分人口的生计和需求,变相的捆绑在了淮东特色的体系之内。
这种良性循环的相对景气和繁荣,甚至带动和惠及了周边新开拓地区的边关人口和待检疫的流民;至少他们被纳入淮东的管理之后,虽然依旧不乏过劳死或是病死的例子,但是想要再有被饿死的机会,就是一件几乎很困难的事情了。
但是这个体系也有相应的局限性和主要弊端,就是对于整体大环境上的全局掌控和宏观调控的相当依赖性;也就是说一旦失去来自上层的指导和调配,这些地方上的屯庄和其他聚居点组织,很容易就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困难与危机当中。
但是这弊端和隐忧,对现今淮镇的发展状况来说,只能算是次要问题,也并没有凸显的机会;反而过来说,这也算是从经济命脉上,对于基层可能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和隐患,某种保险措施和反制手段。
转化成最朴素的现实层面和相应宣传口号,就是没有淮镇管理和保护,就没有他们安稳下来的好日子;只要是没有能够形成这种基本认识的人,就活该被这个体系所抛弃和排除出去。
而且外界连绵不断的战火,和不断涌入淮镇治下的外来流民,也变相的进一步拉低了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心理预期和知足的底限;毕竟,有了足够数量悲惨遭遇和现身说法的范例,自然会格外提醒已经安定下来的人们,保有现状的可贵与珍惜情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我的试验品和现成的社会学素材,用来不断尝试着走出一条独树一帜,具有淮东特色的社会进化路线来。
一晃过去这些年,各种名目编管之外的人口,再次达到了淮东的四分之一,不过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已经纳入正常户籍、税赋和兵役管理的良性人口了。
作为淮镇经济大方向的自发补充,一些民营行会的匠人技师和手工作坊主、中小行商的经济成分,就是靠这部分相对自由一些的编管外人口所支撑起来。
在这个期间,地方基层的吏员和最底层的办事人员,也差不多都被逐渐替换或是重新改造过了一遍,而去除了旧时代留下的大部分痕迹和残余影响。
等到他们再慢慢得爬到中下层的那些位置上,淮镇建立以前留用下来的那些过渡人选;除了部分积极进去和适应新形势的,继续用来维持相应的竞争和活力,剩下就完全可以靠边站给他们让路了。
另一方面,
三山岛和芙蓉沟的金矿开采和冶炼铸造,也是渐入佳境了。随着蒸汽机械和传送带式的粉碎研磨过滤沉淀等流水作业,还有高热值褐煤和熔铸高炉,相继投入到那些深坑和矿井之中,每个月出产的生金数量已经达到六千一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