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经略7

我看着这张陈条,有些叹息道,这已经是某种诛心而论了。

北上的船团有相当部分,已经陆续回程,并且为我带来了东海三藩地的之一,一海之隔的新罗藩,乃至本土大陆安东藩的消息和回应。

他们满载着皮毛,羽毛、药材,珠贝、云母、玛瑙、沙金、蜂蜡等特产归来的。因此,很好代表了这次出行的成果的态度。

前朝的安东都护府,下辖9个都督府,羁縻十数属国;而在此基础上开拓而来的安东道,则是主要是建立在故渤海国与契丹大八部的故地上,分设六府五十五州,分治两百余县,而最远的流鬼、库索等郡治,已经北至永久冻土边缘,东到勘察加半岛上的部帐与居民点。

经过历代的开发与经营,孜孜不倦的归化与征拓,如今的安东道内已经成为户口百万,耕垦数千里的东北第一大道,也是北朝一只想要征服平定的重点目标和战略方向。

而这些开化富庶之土,大多数被掌握在众多分藩诸侯的领下,虽然对待南朝的态度莫衷是一,而且会随着继任者的态度和倾向,有所变迁,或臣藩、或亲附,或结好、或中立,或疏离,乃至对立和敌视。

但作为长久以来的贸易对象,显然拥有足够的消费市场和资源物产的输出规模。特别是早前在他们,被北朝攻打压迫甚急之下,对外输出交换资源的需要一直就很大。

按照前朝沿袭下来的体制,这些边藩诸侯又被分为两大类,既所谓国中分封的内藩之臣,和率部帐户口田土投附的外藩之属。

而安东最盛时足足有上百家分藩,经过了数代前的大分裂之后,仍旧有数十家诸侯沿袭了下来,虽然对内纷争不断而时有冲突,但是一亦外部进犯,就立刻中断争议联手对外。

而作为曾经安东诸侯的领头人,位于渤海腹地辽郡的大罗氏虽然已经持续衰微多年,但在底盘和人口上说,好歹还是当地举足轻重的大藩。也是亲附南朝大梁的诸侯失落代表之一。

再加上之前梁山海市开始的渊源与往来,因此,重新获得联系和通商许可,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而根据船团带回来最新的消息,自从北朝因为抵御北伐的需要,而收缩了延边的重兵之后,如今的安东各藩,正在合力侵并和夺取,被北朝所据有多年的安东道西南各州,并伺机侵入北朝掌控下的平卢道与松漠都督府,如今正与驻屯当地的军民,打的不可开交而攻战正酣。

因此,对外海贸通商的需求十分旺盛,与送上门来的青州船团,可谓是一拍即合。基本上就是将原本梁山后港的功能,放大若干倍之后,分摊转移到我控制区里的其他几个大小港口中去。

而且,除了南北互通有无的中继转口贸易外,日后本地的煤炭和相对廉价的铁料等等,也可以作为大宗出口产品的参考。

这样再加上之前与夷洲、扶桑藩的往来,以东海三藩为基础的初步贸易圈,就基本相继建立起来了,再加上夷洲——广府——婆罗洲在内,三点一线的南海贸易线路,一个上下游都受我间接把持和垄断的海贸循环,就此成型了。

而这一次,作为辽郡大罗氏,对于我这个南方同宗的通好态度,随船还带回来了数百匹安东种马,这却是一笔尤为可贵的财富。

作为塞外草原与东北山地的折冲之隅,渤海故地自古以来就多地盛产良马名驹,也是历代辽东、渤海之地的土贡特产之一。

但显然不是什么马,都可以作为种马。须的用野外捕获的天然野马群,与厩养的驯熟家马,经过精心的育种与饲喂,充分的锻炼和驱驰,优选出其中正当壮龄的良驹,经过数代配对繁衍之后,将诸如耐力、负载、爆发力、不畏寒与抗病等,某些优选的遗传特征给稳固下来,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良种马。

而且种马的繁殖配种也不是像小说里一般无限制的,每年发情的季节就是那么短短一段时间,而越是靠北的寒冷地带,这个周期就越短,然后还要收到环境饮食的影响,来决定最终的受孕率。

而且超过一定年限和次数之后,原本种马就再也无法使用下去,而只能作为退居二线低强度使用的驮挽马,一直使用到自然老死。

因此,优质的种马往往也代表着一笔,活生生的潜在战略资源,而且通过适当的培育与饲养,是可以不断增值和孳息的动产。在古典时代的马匹,与盐铁等物资一起,同样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资源之一,代表了战争中的机动力与更多的战术选择,以及进攻方向上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