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大家都忙着走亲访友,整个村子都是热热闹闹的,连乡间的小路上也是来来往往的人。等过完元宵节,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这么浓厚的年味等过个二十几年大家就都感受不到了。那时候年轻人都忙于生计,工厂年前生意好不好请假,年前二十八二十九才放假回来,初五陆续就要回上班打工的地方,一年家里人也就能相聚个五六天。
年轻人都出去做事了,家里就剩下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家。他们自己在外面也是租房子住,不方便带小孩读书,而且大城市学杂费贵,所以都把小孩留在老家读书。整个村子也就过年那几天会热闹一点,其他的时候很安静。
其实上了年纪的人哪里不希望子女都在自己身边,平时吵吵闹闹也比这种安静好,毕竟自己是过一年少一年的时候了,可是子女们的负担也很重,上有老,下有小,在家里种地哪里养活得了。如果拼命把孩子们留下来,也不过是大家一起受穷罢了。
在家里种田是赚不到什么钱,生意也不好做,也就是在外边辛辛苦苦一年能赚到一点钱。
要是在家就能赚钱,谁也不愿意跑那么远去做事啊。孩子们跟着老人肯定没有跟着父母好,可是为了生计,他们也想不了那么多了。
父母们也不能说什么,只能一年一年地看着他们离开,最可怜的是留守的孩子们,刚跟爸妈待了没几天,又要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送爸爸妈妈离开,每次送别都伴随着孩子们悲伤的哭声,无端地让人感伤不已。
八零年代的人们安土重迁,轻易是不会背井离乡的,大家的宗族意识还是很强,一个家族只有大家聚居在一起,才能形成一股力量,像一些大姓,人家听到你的姓都得尊重两分,小门小姓被欺负在这里是经常的事。人家欺负你,你也没有办法,只能忍气吞声。
不过明年,钟元良是准备去镇上开店的,乡下做衣服赚的钱实在是不多,他们也就夏季和冬季会做衣服,只要还能穿,一般是不会想到做新衣服的。如果他到镇上开店,不管是顾客,还是机会都比在乡下多,镇上的人生活条件好,不会是没有衣服穿了才去做衣服。
到时候他得跟父母商量好,好在玉和镇离他们村子不算远,到时候把父母接过去住也没什么。
老话说,元宵大似年。元宵节这一天李慧她们早早就起来准备饭菜,这顿饭是中午吃的,所以时间有点紧,好在家里人多,也能干,大家分好工后,有条不紊地开始忙活起来。
元宵节男人们倒没什么事情做,就等着吃饭了。钟元良最近开始接着做之前接的衣服单子,李慧做饭去了,她把钟回放到摇篮里面,让他待在钟元良的工作台附近,钟元良时不时看两眼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