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蒙古告示

“陛下,昨日接到蒙古方面传來的消息,忽必烈于九月二十九日正式公布了蒙古南征将领的名单,”

“是吗,念,”

“是,陛下,”陆秀夫记忆力甚强,一字不漏地将忽必烈的昭告背了出來,“蒙古大汗忽必烈昭告天下,天下之势,分久必合,今南朝气数已尽,犹如垂暮之老人,腐朽不堪也,而我蒙古则是蒸蒸日上,实乃清晨之太阳,上承天命,必将一统天下,为早日实现南北统一之大业,本汗特此任命,阿术为征南大元帅,真金、史天泽为正副监军,伯颜、张柔、阿里海牙、合丹为副元帅,董文炳、赵璧、刘整、綦公直、郭侃、阿塔海、昔剌木、忽刺、奥鲁赤及孔元为征南十大都指挥使,阿刺罕和张弘范担任左右先锋,帝师(未署名)为行军军师,姚枢为行军参议,统领东、中、西三路大军,合计人数五十万,随时准备南下灭宋,”

“五十万,”不少大臣开始嘀咕起來,要知道蒙古人前两次攻宋,最多也就派出二十万人马,

“这么多将士,阿术、张弘范、伯颜,呵呵,全是蒙古名将,这算是示威吗,”我笑笑,“陆爱卿,从速着人将这些人的详细资料调查清楚,还有,那未署名的帝师是谁,也需重点查清,看來,大战就要來了,”

“是,臣遵旨,”陆秀夫道,

不过,在陆秀夫心里又多了一个疑问,为何陛下会提及伯颜和张弘范,阿术倒也罢了,十年前蒙古征服大理时,便已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另外两人在蒙古似乎并不出名,远不如张柔、董文炳等人,

“陛下,臣文天祥有本启奏,”文天祥出列道,“陛下,农业部尚书赵葵大人因病告假,并提出辞呈,请陛下指示,”

“此事朕已知道,农业部侍郎杨栋,”

“臣在,”

“杨栋,朕命你以农业部侍郎之职暂行农业部尚书之权,”

“是,陛下,臣遵旨,”

“好,各位爱卿,朕再來说说当今的汉蒙局势,忽必烈的公然挑衅,也就表明了,宋蒙大战为时不远了,近一两年,我朝变化甚大,国力逐渐恢复,同时,蒙古人也一样在变革朝政,忽必烈重用了一大批原金国汉人,其国力也超过了蒙古汗位争夺前的水平,目前,宋蒙双方都在抢时间,都想在大战爆发前积累起足够的财力物力,所以,在接下來的一年时间里,各位都要有思想准备,这一战必将是我朝和蒙古的生死之战,南北对峙的局面很快就要打破,蒙古忽必烈是不会允许南北共存的,当然,朕也不允许,”

“自太祖太宗打下我大宋江山以來,一直深受辽、金、西夏、蒙古的窥视,三百年來,大多数时候,我朝的对外国策都是采取以和为贵的方式,结果呢,敌对国得寸进尺,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小小的金国竟然占领了我们北方的大片土地,虽有高宗南渡,保住了我朝的半壁江山,但靖康之耻,至今未雪,三十年前,先帝北伐,却因种种原因,失败而归,于是有人认为先帝过于激进,不该和强大的蒙古铁骑硬对硬,还给了蒙古人南侵的借口,之后,对于端平入洛的对与否,我朝一直争论不休,朕在此明确指出,端平入洛本身是绝对正确的,”

我越说越來劲,继续道:“当时,金国已灭,蒙古暂未稳定,出兵乃是恰逢良机,但是,由于那时的朝中,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声音,导致了我军在战与不战之间显得犹犹豫豫,先帝制定的战术根本无法贯彻执行,各军之间无法协调,各自为政,后勤补给也出现了断档,这就是失败的根源,接下來的三十年间,蒙古人越打越强,而我朝却只能陷于长期被动的防御中,蒙古方面有不少人认为,我朝被灭只是时间问題,因为,沒有一座堡垒能够保证永远不被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