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身上的段子很多,有一个关于创业的是这么讲的:说他当初之所以想做电商,是听别人传,比尔盖茨讲过那么一句话,互联网会改变世界。
马老师觉得这话挺有道理,岂料当他成功之后,才知比尔盖茨根本没说过这话。但互联网,真的改变了世界!
改变着国人的社交、生活方式,也改变着电影行业,最简单直观的就是票补。
早在21年左右,看电影还不算太日常的消费,大众印象中影院前台票价在6到12元,实际消费最低票价则维持在3到4元。
而这一年的《阿凡达》开启了电影的3d时代,在国内大中城市3d电影票价为-1元,imax电影票价为1-15元。
这年代的工薪阶层一个月要是看个两三场3d电影,绝对是笔不小的开销。
真正改变中国票价历史的,要从14年的《变形金刚4》开始,线上售票平台首次对票价进行大规模补贴。
《变形金刚4》内地首周末票房超6亿,其中猫眼出票达到45万,贡献3%以上的票房,“9.9元电影票”让平台方与公众都尝到票房狂欢下的甜头。
之后国庆档、暑期档继续补贴,猫眼、淘票票、百度糯米等线上售票平台都纷纷推出9.9元、15元、19.9元等优惠电影票,让看电影不在是件“奢侈”的事,中国的电影市场票房总量开始井喷。
14年296亿,15年44亿,16年45电商平台为了争夺消费市场、获得行业地位挥金如土,烧起钱来豪气冲天。
尽管互联网售票平台在烧钱赚吆喝的过程中苦不堪言,但洗牌之后,却开始在院线排片、电影宣发等层面发挥作用,从院线手中获得了话语权。
票补也逐渐从过去的平台烧钱,变成了片方烧钱补贴。华亿的小王总就倒过苦水,“如果你不掏,我就告诉你友商那里补了多少钱,你不补的话,电影院不给你排场。”
越到后来,稍微有票房追求的电影都必须配置一个“高端宣发”,从互联网舆论到线下场所全覆盖,宣发费用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