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 8 章

比如房子为何坐落在此处,创作背景是什么?房子里住了什么人?

那个人是男是女?几岁了?你认识吗?画中的天气如何?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楼玉一一回答了。

不知道,就是想这么画。

创作背景就是这段音乐。

房子里没人。

天气一般,云把太阳遮住了,没下雨,算是个好天气。

……

于是治疗师问:你对未来很迷茫吗?

楼玉感到堂皇,“不。?我一点都不迷茫。”

后来她才得知,那个治疗师套用了一本很不错的‘参考书’的公式,套在她身上。

她知道这本书很权威,是精神临床医疗长期研究所整理出来的,关于如何利用图画测验去评估画作作者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特质。

比如最经典的,房子少画了窗户、门可能代表什么?没有树叶的树又可能代表什么?除了关注画作内容,还要观察图案的笔触,画了多长时间……

然而那位治疗师最后根据房子没烟囱,没人,花圃空空如也,整座房子了无生气而推断出作画人有精神问题。

因为正常人画房子都会有烟囱,有树木,而房子都会建立在平地上,或者山间田野,不会坐落在公路中间。

楼玉只觉得这个治疗非常荒唐,也就是她真被说中了,她的确有心理精神问题。

但如果是从小生长在索马利亚难民营,从没离开过那儿的人画出的类似的画呢?那里的房子就是帐篷,没有窗户和烟囱,树木没有生气,树叶稀少……

可根据那本书来推测的话,画这幅画的人就该是可能患有严重的精神问题。而讽刺的是那些孩子根本没机会能见识到难民营以外的房子,他们只是画出了自己常年居住的‘帐篷’。

她愤怒的认为治疗应该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治疗为本’。

“好了。”

一道温柔的声音倏地闯入她的世界,将乱七八糟的画面撞碎,无法还原,楼玉不得不掀起眼,去看向打搅她发呆的人,总算提起点兴味。

“嗯。”

她坐起来,感觉到退烧贴仍胶在额头上,一旦眉头或抬头纹触动,退烧贴就会发出制止。

“画中这个舞者是你吗?”治疗师问

“不是,我也不知道她是谁。”

这是实话。

治疗师:“好,我们换个问题,你希望她是你吗?”

楼玉:“不希望,我有我自己的志向。”

治疗师:“好,你在创作这副画的时候有过落笔前的定稿,而且创作的时间很短,甚至没有擦拭过,你基本功很好吗?几岁开始学的?”

楼玉:“很小,三四岁吧。”

“……好。”治疗师一边询问,一边在纸上做记录。

纸上俨然写着楼玉选择创作材料时的过程,她是随手挑的离自己最近的两样材料,在场所有人是根据想象中的内容而去挑选材料的,只有她是拿到材料后才开始设想想象中的内容。

楼玉基本功十分扎实,除了第一遍描画时有些凌乱,漫不经心的态度,到第二遍‘临摹’时,下笔都是稳打稳扎不会回头擦拭的那种自信感。

治疗师又问:“那你可以变换一个场景?不要舞台了,比如练功房。”

楼玉皱了皱眉,但还是照做了。

她依然选择色粉笔和黑色底图,不过这回不再是用色粉笔画人,而是画景。

练功房里没开灯,人隐于黑暗之中,白色的墙面与地板、压腿杆一一用白色粉笔画了出来,最后在陷入阴影中的‘人’打上一面光,用指腹抹开。

治疗师看完,又问:“你感觉怎么样?”

楼玉放下色粉笔,用纸擦擦手,“……不是我想要的画面,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