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书院建立已有百年之久,最初只是乡野豪绅为自家子弟入学便利所修私塾,后来新帝即位,颁布科考令,大力支持培养有为学子。各地开始兴修学堂,青城书院也进一步扩张,放开限制招收外族少年,百年来逐渐成长为享誉洛安的高等学院。
藏书楼也从一开始的单间小屋发展成了如今高大巍峨,庄重不凡的四层楼阁。
诗书礼乐,理工化木,其中藏书之广,非常人所能想象。
顾延因着入学晚,觉得自身不足,便常来藏书楼借书阅览,几年下来,眼界大为开阔,思想也飞速成熟。
他本就天资聪颖,心记之强几乎达到了过目不忘的程度,又百般刻苦,课业出类拔萃自然不在话下。
只是年纪尚小,处事经验有所不足,于科考国策方面不利,夫子便建议他再读一年,多加巩固国策之论,明年秋季参加乡试。
顾延却婉言谢绝夫子,计划与宋廉一同报名,参加此次乡试。
五年时间已经够长了,他早已不想再等。
年少成名,似乎更加引人注目,走上高位的可能更大。
顾延向来理智,任何一个青云直上的机会,他都要牢牢把握。
此时正是午休时间,藏书楼内几乎无人,顾延绕过十数重书架,快步上了二楼。
藏书楼二层收集的都是些数理工本,顾延一日寻书之际,偶然在书架角落发现了一本老旧的木工古卷,教授雕刻之术。
措辞详尽,并配有图册,颇有大匠之风。
顾延莫名生了些趣味,闲暇时翻阅两页,并找了些木料练手。
如此大约一二年,手法慢慢熟练,所雕物件活灵活现,不输匠人。顾延再转攻玉石,又一二年,连琢玉之术也学了通透。
他本想做些物件贴补家用,可徐蒙生意越做越大,赚了个盆满钵满,他赚的这点小钱实在不够看。
再来徐蒙也不许他做这些苦事,顾延心知徐蒙关心他,便弃了这些小计量,一心专注于课业。
只是……
大步迈进西侧书室,顾延回忆着自己昨日看书的位置,走到第十三行书架,在三四栏上摸索了下,触到熟悉的温润玉石,微蹙的眉终于舒展开。
还好没被人拿走。
顾延长舒口气,手指在那边角毛糙的玉石上摩挲了两下,放进衣里,脸上浮现淡淡笑意,融化了眉间的冰霜。
那温融暖意维持了片刻,往外去时,顾延神情又恢复了平常的淡漠。
书室半明半暗,光影浮动,映的话他线条优美的侧脸愈发精致,宽大衣摆随着步伐漾起水波似的弧度,气度凛冽而落拓。
像冬日秀挺的竹。
——
又过了两日,万众期待的休沐日终于来临。青城书院教学严苛,为了保证学生们专注课业,两月才有一次休沐日,为期一周。宋廉惦记休假惦记了小半个月,几天前就嚷嚷着这次回去要带些特产。
他今年满了十七,自觉已经是个思想成熟,独立自强的大好青年。而孝顺双亲则是好青年的检测标杆——孝顺二字光靠嘴皮子说说可不行,行动上得有所表示。
这特产一说刚提出来,就遭遇了全场的冷嗤。
沈崇和杜子瑞很无语。青城书院建在半山腰,隔绝人烟的,哪里有什么特产。
哦,后山倒是有大片竹林,一眼望过去海一般无边无际。现在春末,如果运气好,大概能赶上最后一批竹笋。
竹笋——这也算的上是特产了吧。
宋廉点头再点头,这采竹笋确实是个好主意,即有诚意又不费银钱。
仗着三寸不烂之舌,他生生叨的沈崇和杜子瑞头晕,迷迷糊糊答应和他一同去挖竹笋。
彼时顾延不在寝房,三人等了他一会,左右见不到人,眼见天色将晚,怕时间来不及。便去隔壁寝房找师长借了些铲子背篓,遮遮掩掩去了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