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雅典,不是再回阿加德米,而是在城东第奥勒斯城门前,一个名叫吕克
昂的运动场自己开办学园,与城西北角的阿加德米隔城相望。
这个地方原来是柏里克利为训练新兵而建造的游乐场,场内有许多林荫路,
有树木、喷泉和柱廊。因邻近吕克昂神庙(即阿波罗神庙,阿波罗的尊号之一
为吕克俄斯,意即“光明之神”)故名。据说,以前有许多学者常常来此,是一
个多才善辩之士所云集的地方。苏格拉底在世时多次来此,柏拉图有过这方面的
记述,如他在《吕西斯》篇开头说:苏格拉底“为了走城外的路,沿着城墙从阿
加德米直接走向吕克昂,在到傍着潘诺浦泉的后门口时,碰到了海朗尼莫斯的儿
子希波泰利士”。这意思是沿着雅典城的北墙,经过后门,从阿加德米就直接走
到吕克昂。吕克昂作为一个教学机构,也有一系列的共同规则,如每隔十日轮流
值勤,每个月全体成员有一次会议。但它的要求似乎不像阿加德米那样严格,那
样正规,在开始,设备也不齐全。他们只能在体育场的林荫路上边走边讲授课程,
在漫步中讨论问题。也许是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创立的学园的成员被
称为逍遥学派,也有称漫步学派的。
这个学园是“群星荟萃之所”,在亚里士多德主持下,它成为一所科学研究
和教学之地,他们搜集到不少著作,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是亚
里士多德一生真正的高峰期,希腊内部停止了无休止的各邦间的战争消耗,社会
稳定,有了学习和研究的社会环境。经过十几年的游历,亚里士多德加深了社会
阅历,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见解也逐步脱离柏拉图的
固定模式,走上了独立探索的道路。在年龄上他虽年届半百,但作为教师,作为
思想家,依然精力充沛,头脑敏锐,思想成熟,正是黄金时期。此外,他还有一
位忠实、干练的助手泰奥弗拉斯特。此时,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每天身着华丽
的服装,口吐机智隽永的言辞,激励着学生们走上智慧之路。上午,他与学生们
一起在林荫路上讨论深奥的抽象的逻辑、哲学和物理学问题,下午和晚上以通俗
的方式向校外听众讲解修辞学、论辩术、政治学。同时还编写了大量的讲义或教
学提纲。无论是讲授深奥的道理,还是传授通俗的知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教导人们与无知作斗争。这一时期,真正是亚里士多德的人生辉煌期,思想充分
发挥,观点任意展现,大量的著作,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等,都
写于这个时期。除教学外,他还广泛收集各种资料,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吕克昂
还是一个阿波罗,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主神宙斯的儿子。权力很大,主管光
明、青春、医药、畜牧、音乐、诗歌,并代表宙斯宣告神旨。祭祀他的神祠很多。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信徒常往祈祷,请求预示祸福或消除罪孽。
研究学术的组织。西方学者中有人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学园是近代大学的滥
觞,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不仅如此,学园里设立了欧洲最早的图书馆,对后世也
有重大影响。
辉煌期并不长,安宁的时日不过十余载,公元前323年,横戈马上、东征西
战的一代霸主亚历山大在远征途中染病身亡。雅典公民听到这个消息,反马其顿
的活动已不可抑止,立即召开大会宣布独立,把被流放埃癸那岛的德摩斯梯尼接
回来,反马其顿的怒潮再次掀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亚里士多德预感到危险
将至,对他的老朋友、马其顿驻希腊总督安提帕特说,作为一个外乡人,与马其
顿有过来往的他,无法再在雅典待下去了,不但工作不会安宁,生命也在危险中。
确实,亚里士多德的罪名在罗织着,他被指控为“不敬神明”。为了生命的安全,
不使雅典人第二次对哲学犯罪(第一次是处死苏格拉底),他只好将学园事务交
给泰奥弗拉斯特,再次逃离雅典,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学园,离开多年相处的朋
友和学生,来到优卑亚岛上的卡尔基斯城,住在他母亲留下的老屋中。
其实,雅典人不放过亚里士多德是不公正的。他虽然与马其顿有过来往,当
过亚历山大的老师,但这是过去的事。亚里士多德一心求知,从来不问政治,其
思想与亚历山大相去甚远,加上亚里士多德的侄子因反对亚历山大而被处死,师
生关系早已冷漠。可是雅典人不管这些,只把他当作马其顿的至亲。他的离开,
确实出于不得已。在卡尔基斯,终日郁郁,惆怅伤感。这次动乱,时间并不长,
同年底,马其顿驻希腊总督安提帕特借援军之力,击败反马其顿派联军,稳定了
局面。其时,对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研究来说,其理智力量还正在峰顶。可是,遭
此变故,他的身心蒙受了巨大打击,一病不起,于公元前322年溘然长逝,享年
62岁。
亚里士多德去世前,立下了遗嘱,并请安提帕特做他的监护人。在遗嘱中,
他要求执行人给他的母亲、早年去世的弟弟阿里木奈斯托斯、抚养他成人的姐姐、
姐夫立像。要他的女儿嫁给姐姐的儿子尼亚诺尔。
对曾侍候过他的几个奴隶,不得出卖,要继续养育,待他们成年或可自立营
生时给以自由。留给两个孩子的是家产,留给妻子赫比利丝的是他衷心的感情及
热爱。最后,按早年去世的前妻比娣娅的意思将自己的尸骨与比娣娅合葬在一起。
从这份遗嘱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责任感,设想周到,仁慈开明。“亚里士多德
的遗嘱被第欧根尼。拉尔修全文保留下来,传记作家们,从这里看到他作为理智
化身的另一面,他是一个孝敬的儿子,深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诚挚的兄长,
真实的朋友,宽厚的主人。”“他那留存至今的遗嘱充分体现了慷慨大方、体
贴他人的品质。”2王树人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苗力田撰:《
亚里士多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页。此文是本章主要参考资
料。
第二章师生情亚里士多德曾是大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是名师下的高徒;又
是历史名帝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学与教对他的一生都起了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根据中庸的道德原则,详尽地讨论了人们的具体的道德行为。他
指出,逃避和害怕每一样事物的人是一个懦夫;反之,不顾任何危险的人是鲁莽。
勇敢的美德就是在懦夫和鲁莽之间。贪享每一种欢乐,在任何欢乐之前不止步的
人是纵情无度;反之,避开一切欢乐的人是麻木不仁。节制的美德就是在纵情无
度和麻木不仁之间。把自己能力估计过高的人谓之自大;反之,把自己能力看得
太低的人谓之自卑。自尊的美德就是在自大和自卑之间。遇事不称心如意不加考
虑就勃然发怒者称为暴躁;反之,遇事无感情和无苦乐之感觉者称为萎靡。和蔼
的美德就是在暴躁和萎靡之间。不考虑别人只为了自己者谓之自私自利;反之,
对自己毫无考虑者谓之自我否定。友爱的美德是在自私自利和自我否定之间。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人们获得美德的途径问题。在他看来,
美德有两种:理智方面的美德和伦理方面的美德。理智方面的大多数是由教导而
生成、培养起来的,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方面的则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因
此人们的美德不是自然生成的,不是天赋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存在的东西能够
被习惯改变。这就是说,人们要获得和掌握中庸的道德行为和标准,应靠后天的
实践和训练,正如一个人由于从事建筑而成为建筑家,由于弹琴而成为弹琴家一
样,我们也是由于行为公正而成为公正的,由于行为有节制而成为有节制的,由
于行为勇敢而成为勇敢的。反之,有人之所以变得懦弱或纵情无度,都是由于在
相应的情况和环境中,以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所养成的。“总的说来,品质是来自
相应的现实活动。所以,一定要十分重视现实活动的性质。品质正是以现实活动
的性质来决定的。从小就养成这样还是那样的习惯不是件小事情;恰恰相反,它
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尼各马科伦理学》)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的最大幸福是理性上的沉思的论断。根据
他的看法,各种具体道德行为虽然也是一种幸福,但不如理性沉思生活的幸福好。
幸福和理性沉思是并存的,人们的理性沉思愈大,其幸福就愈多。具体道德行为
和感情是不可分离的,而且道德行为必须有一种动机作为条件,故其德性并非神
圣的;而理性沉思,其幸福与感情毫无关系,它也不需要动机为条件,除了本身
之外,并无别的需求。
理性“是思辨活动,它在自身之外别无目的追求,它有着本身固有的快乐
(这种快乐加强了这种活动),有着人所可能有的自足、闲暇、孜孜
不倦“(《尼各马科伦理学》)。例如哲学智慧的活动,就是理性沉思,它
是所有美德活动中最愉快的,这种愉快因其纯粹和持久而更可贵。
亚里士多德所以提出将理性沉思作为人们的最大幸福,是因为他认为人是政
治的动物,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是理性的动物,对于人,符合理性的生
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因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东西更加是人。禽兽没有理性
沉思,故禽兽无所谓幸福。一个人的行为受理性指导,发挥其理性沉思,就最为
神所爱,所以也就是最大的幸福。
这些论述表现了亚里士多德伦理观中的神秘主义色彩。
4《政治学》《政治学》全书共8卷103章,是一部专门讨论政治问题的著
作。
这是古希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书,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论证了城邦制国家的形成和性质。在他看来,人
类最初由于男和女、主人和奴隶两种关系的结合,组成了家庭。
家庭成为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基本形式。后来人们为了适应
更广泛的生活需要,便由若干家庭联合成一种初级形式,即村社;再由若干村社
组合而成为城邦。城邦是一种社会团体或政治团体,是社会发展进化到高级而完
备的境界。在这种社会团体内,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自给自足,所以城邦既
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团体发展的终点。在城邦这个终点,社会本性充分表现
出来。亚里士多德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类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的
论断。基于上述理由他得出结论:从时间上说,城邦国家后于个人和家庭;从本
性上说,城邦国家则先于或高于个人和家庭。这是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
每个人的需要必须在城邦这个整体中才能得到满足,一个人离开了城邦这个整体,
就不能成为人,不是一只野兽,就是一个神。
既然城邦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那么就必须研究家庭的组成、财产和管理等
问题。在他看来,主人和奴隶的区别、主人对奴隶的统治和奴役,正像灵魂和躯
体的区别,灵魂对躯体的支配一样,是“合乎自然而有益的”。因为有些人生来
就注定是被统治者,有些人则相反;那种缺乏理智而具有体力的是天然的奴隶,
只有赋予理智而遇事能持远见的人才能成为主人。人类从来就存在着自然的奴隶
和自然的自由人的区别,从而形成了统治和服从的关系,因此奴隶在本性上不属
于自己而属于别人,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是奴隶主的“有生命的财产”。
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为奴隶主的统治作辩护的。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想”城邦的观点。指出柏拉图主张城邦成为
一个完全公有的划一的整体,实际上是不能施行的。他还指出柏拉图为了实现城
邦的划一消除私心,主张实行财产公有和共妻共子的制度,也是荒谬的。他说,
财产公有既不能消除人们的私心,也无法解除人类的罪恶,相反只会引起人们的
相互争吵和纠纷,实行妻子公有不仅不能达到整个城邦的和睦,反而会使人情消
失,父不爱子,子不敬父,兄弟无相爱,各种伤天害理的罪恶也会发生。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理想政体和由“中等阶级”统治
的治国方案。他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政体”,认为“政体”这个词的意义同
“公务团体”的意义相同,而公务团体就是每个城邦“最高统治权的执行者”,
它可以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种执行者的统治如是旨在照顾全邦的共同
利益,则由他或他们所掌握的公务团体就是正宗政体;反之,如果执行者所掌握
的公务团体只顾自己或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那就是变态政体。他指出正宗
政体有三种: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这三种好的政体中,以君主政体
为最好。同这三种政体相应的变态政体是僭主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这三
种坏的政体中以僭主政体为最坏。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般国家在实践上所能达到的那种政体形式,就是由
“中等阶级”进行统治。在任何国家中,总有三种成分:一个阶级十分富有,一
个阶级十分贫穷,第三个阶级则居中间。富者、贫者统治都不好,只有中等阶级
为基础组成的政体为最好,因为从伦理道德来看,“中庸适度”乃是最好的,是
一种美德,这种道德原则适用于城邦国家,因此拥有适度财产乃是最好的,而且
这个阶级能够恪守中庸的道德原则,顺从理性。另外,中等阶级人数多,是比较
稳定的公民阶级,它没有野心,还可以充当贫富两个敌对阶级的“仲裁者”,它
的政体可以避免党派之争,至少党派纠纷可能少。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这种由
中等阶级进行统治的治国方案,是企图调和敌对阶级之间的矛盾,以维持行将崩
溃的城邦奴隶制,当然这不过是一种幻想。
亚里士多德研究的特点,在于细致地探讨所考察的各种问题的历史,尽可能
详尽地揭示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并且为了进行比较和概括而引
用大量的事实材料。正因为他注重实际,尽一切办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所以尽管
他的学说中有不少思想、观点已被新的科学所否定、代替,或成为历史的陈迹,
但他探索自然、社会的方法和角度,他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有价值的,他的研究
方法对今人是有借鉴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科学成就,完全是他把求知看作人的本
性所致,是他艰苦研究的结果,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治学方法也有直接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