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个极公正的人,对自己一家的爱护细致周到,但是,当年外祖母接自己过去的时候,她已经重病缠身,却不知为何坚决不同意,一定说自己会吃亏……毕竟自己当时年幼,后来的事,应该是琏二哥处理的。
——其实,康嬷嬷没有说错,她林黛玉不是贾府的人,寄人篱下,只能受人摆布……
既然康嬷嬷还如此健康,那么……黛玉略流了些眼神细瞧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儿,又瞧了瞧梳妆台上已经取出的红珠串儿红花绳儿,明了:这该是自己十岁半的时候,刚出了母亲的孝期。
回来了,却还是没见到母亲啊……
可自己这身子先天不足,年年都是熏在药里,她实在记不清,这究竟是自己哪一次重病。
黛玉正出神,王嬷嬷已经快手快脚地扶住她瘦弱的身子,给她后背垫了个软软的福字云绣靠垫,又忙着端药端粥,吹凉、搅拌……黛玉看着忙忙碌碌却喜不自禁的妈妈有些愣神:印象里,王妈妈进了贾府后就有些畏缩,不再像原先那般跟自己亲近,所以那时,自己只能靠着紫鹃和外祖母拨过来的几个小丫鬟……
见王嬷嬷在忙,黛玉便叫住康嬷嬷:“康嬷嬷,父亲他……”
康嬷嬷赶紧凑了过来,小心地抓住黛玉的手,细细抚慰:“姑娘,您现在最重要的是养好身子。老爷身子早已康健,这次是奉了皇上的圣旨,到河道上去监察盐税,临走时,最不放心的就是姑娘的身子,姑娘大好了,修书一封给老爷,没准儿,能把老爷高兴得跳起来呢!”
王嬷嬷刚好端了一碗汤水过来,眼见康嬷嬷伺候黛玉漱了口,一边笑着一边将汤水递上:“可不是?姑娘好了,霁大爷也该放心了。话说霁大爷带来的这三七草还真有奇效,姑娘的血咳果然止住了,现在也不发热了……”
林黛玉含着一口带着清香药味儿的鸡汤,睁着杏核大眼看着王嬷嬷,惊疑难定:“霁大爷”是谁?
康嬷嬷却以为黛玉还未解开心结,皱了皱眉,赶紧撵开王嬷嬷,自己来喂黛玉,再次劝慰:“姑娘不必多心,虽然这归宗之事虽是侯爷一手促成,但若没有老爷的同意,也不是那么容易成事儿的!霁大爷那人,性格是有些乖张,可是人品才貌都是没话说的,尤其是对姑娘,当真上心。知道姑娘有血咳,就把自家铺子里刚刚从云南运过来的三七草全部送过来给姑娘,老爷觉得不好意思,可是霁大爷还是一分银子都没要……”
林黛玉已然呆住,她当然知道“归宗”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男子认祖归宗。
原来,林家并不是人烟稀漠吗?
可是,她们说的那个“侯爷”又是谁?
还有,一个林姓男子“归宗”,也就是那个所谓的“霁大爷”,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
“康嬷嬷,王妈妈,我有些累了,想休息一会儿。”忽然间,林黛玉有一种回到初入贾府之时的感觉,一个陌生的环境,不敢多说一句话、走错一步路,唯恐被人取笑了去。
“好好,姑娘好好休息,养好身子才是真……”康嬷嬷和王嬷嬷没看出异样,一起慈爱地给她掖好了被角,招呼了一众小丫鬟,让她们不得打扰黛玉休息。
而黛玉,当然无法入睡,可是彷徨之间,双眼不受控制地渐渐闭上,然后,眼前浮现了一个小女孩的记忆,是自己又不是自己的,“林黛玉”的记忆:
母亲确实在三年前过世,外祖母想接自己过去,可是父亲没有同意。之前,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小,父亲不放心;而最近,就是因为这位“霁大爷”,林霁风要入宗籍,她身为林家嫡长女,虽然只是女子,但也不好离开。
十岁半的自己很小,只有一些零零星星懵懵懂懂的记忆。原来,林家并不是所谓的三代单传,自己的祖父林苏梓有一位嫡长兄,叫林苏哲。
当年,林苏哲官拜太傅,为当包括今圣上在内的诸皇子之师,门生遍朝野,比身为探花郎的祖父更加风光无限——可惜,十七年前,因为卷入了当时的皇帝和太子的争斗不,举家发配珠水之南、漳障之地。
当时的林家为了避难,便将这位爷爷逐出了宗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