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第 45 章

名门福妻 茗荷儿 3720 字 9个月前

雨水倾盆如注,瞬间在院子里汇成小河,顺着墙角暗沟流淌而去。大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转天天色放晴,辛氏发现东厢房屋顶塌了半边,地上积了好大一滩水。

所幸东厢房无人居住,平常只是堆放些杂物,并没有太大损失。

杨修文站在院子里瞧着塌陷的屋顶,担心地说:“不知道田庄老屋怎么样,这些年一直没有修缮过,怕是要漏雨,还有田里的庄稼,怕是受不住。”

辛氏道:“嫂子那边有现成的工匠,今明两天让他们把屋顶修一修就没事了,田庄那边倒是要抽空去看看。”

杨修文沉吟片刻,“那我告两天假,明儿就去。”

杨萱听说去田庄,顿时想起在落枫山时候做的梦。

也不知靠北墙挂着的那副年画还在不在?年画底下是不是仍有机关?那两只箱子里到底盛了什么东西?

杨萱赶紧跑来跟辛氏道:“娘,我想跟爹爹去田庄。”

辛氏拒绝,“不行,你忘了上次怎么淘气落水了?要是再来这么一次,娘就要被你吓死了。”

杨萱噘着嘴撒娇,“我那会儿还小,现在都长大了,肯定不会乱跑。娘也不想想,这两年我何曾淘气过?”

“那也不行,你就老老实实地在家帮我照看弟弟。”

“娘——”杨萱拉长尾音,摇着辛氏胳膊,“您让我跟爹去呗,正好叫上李显媳妇,让她在河边烧些纸钱。”

辛氏想起历年在河里淹死的孩子,心中微动,板起脸道:“你跟着去也行,但是一不去下河,在河边也不成,二不许上山,连天下雨下得山石都松了,万一不小心砸下来,你跑都跑不及。”

杨萱不迭声地答应着,回到玉兰院吩咐春桃收拾东西。

辛氏犹不放心,除了李显媳妇之外,又吩咐文竹跟着一道。

辛媛也想跟着,大舅母劝道:“你姑父这次有事儿,住不了几日就回来,等那边房屋修缮好了,你要是想去,咱们可以多待几天。否则屋里漏了雨,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

好说歹说将辛媛劝住了。

转天,杨萱一大早就出发,等到达大兴,还不到午时。

田庄里半个月前收割了小麦,现在大豆、蜀藜刚下种,田里地白茫茫一片都是水,看不到庄稼,只能看到几根草在随风摇摆。

进往田庄的路也泥泞不堪,到处坑坑洼洼的,积着雨水。

有佃户愁眉苦脸地在田边察看,几个孩子倒是欢乐,噼里啪啦踩着泥水玩,溅得满身满脸的泥点子。

看到杨修文,佃户连忙围上来道:“老爷,路不好,怕马车打滑,不如解了马,我们把车推进去。”

四五个人推着马车,一直到主屋门口才松开。

杨萱踩着车凳扶了春桃的手下车,看到面前半旧的黑漆木门,斑驳的粉白围墙心里感慨万千……

王姨娘打得好算盘,杨芷是自己怀胎十月生出来的,已经让她在辛氏膝下侍奉了十年,现在杨芷渐渐大了,该不动声色地把她的心慢慢拢过来。

否则,她不是白白给辛氏生了个闺女?

她愿意让杨芷养在辛氏跟前,毕竟说起来在嫡母身边长大更荣耀些,可孩子是她的,心可不能完全偏到辛氏身上。

这天见到杨芷,王姨娘笑着问道:“怎么不在太太跟前伺候,又过来干什么?”

杨芷答道:“母亲跟大舅母去黄华坊看宅子,没在家。”

王姨娘轻轻叹口气,“前天就出去过,宅子还没定下来?”

“哪儿这么容易?”杨芷微笑,“现在的宅子动辄就是几千两银子,定然要多看看。前阵子母亲去照明坊看过一处,院子很敞亮,屋子里收拾得也齐整,本来打算定下来,谁知上次去看,隔壁邻居是个混不吝的,只能作罢。”

王姨娘叹道:“这两个月净忙活宅子了,你的亲事怎么办?宅子事大,可还有舅太太盯着,而且总归不是咱们自己的房子。可你的亲事她要是撒手不管,那谁能帮得上忙……到底不是自己亲生的,不上心。”

四五月份,天气不冷不热,各种花草树木都茂盛,正是举办花会宴会的好时节。有人缘广或者喜欢做媒的人家就会出面把家里有适婚儿女的夫人太太请来聚聚,能成自然是美事一桩,不成也能结个善缘,多些人脉。

六月天气热了,主家懒得张罗,客人也懒得走动,更有些讲究的人家会到田庄避上十天半个月的,几乎没有宴会。

而七月是鬼月不好出门做客,八月有个中秋节,前半个月都忙活节礼。等过完中秋节,可不就是九月了?

不趁着这个时候多跑一跑,一晃眼这一年就过去了。

杨芷沉默会儿,勉强挤出个笑容,“这种宴会不去也罢,我不想去。”

杨芷原本被王姨娘挑唆着,加上头一次相看就被张家看中,对自己颇有信心,可跟着辛氏赴过五六次宴会之后,才真正对自己有了清楚的认识。

首先杨家家世不显,虽然祖上曾经贵为阁老,可几十年过去,早就被人忘记了。如今杨修文在清流一届颇有美名,可他官职不高、没有实权、油水也不丰厚,真正的高门大户根本看不上杨家。至于那些钻营投机的小官员或者京外的地方官,辛氏先就给否了。

再次杨芷相貌只是中人之姿,虽然耐看,但站在人堆里并不出众。那些夫人太太看一眼就略过去了,根本不曾打听她是哪家姑娘。

还有一点,她在杨家不觉得,出了门才知道嫡庶之间确实有道鸿沟,有些姑娘知道她是庶出,连话都不愿多说一句。

更令人尴尬的是,她是独自跟着辛氏去的,若是杨萱和辛媛在,她总算有个说话的人。可现在,辛氏跟那些妇人们应酬,她只能干巴巴地站着,或者腆着脸到别人跟前凑趣。

有过那几次经历,杨芷对于单独跟着辛氏赴宴从心里感到抵触。

王姨娘苦口婆心地劝,“这也是怪太太出门少,要是她经常带着你们四处走动,何至于一个半个人都不认识?你别怕没有熟人,去个趟,见的次数多了,自然就熟悉了,要是带上二姑娘跟表姑娘才叫傻。你不想想,有她们两个在,还能显出你来吗?”

杨芷低着头不作声,半天嘟哝道:“我不想去。”

王姨娘恨铁不成钢地叹一声,“你呀!该说你什么好,你的心也真大,不着急不上火,也不替自己打算一下?不出门走动也就罢了,好歹也得给自己挣点好处。你找个合适的时候跟太太说,这阵子正好空闲,想做两件衣裳搭配舅太太给你的钗簪。”

杨芷忙道:“我有衣裳搭配,去年和今年都做了好几件。”

“衣裳还有嫌多的?”王姨娘不满地说,“舅太太这次带了不少箱笼过来,肯定也有布料。江南的布料比京都时兴,即便你现在不做,留着以后裁衣裳也行。”

杨芷思来想去到底没去辛氏跟前提做衣裳的事儿,反倒把自己先前做鞋剩下一丁点袼褙找出来,按照杨桂的尺寸纳了两只鞋底。

可鞋面吃不准用什么布料,就挑了几块可用的布头跟杨萱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