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节 谈判

楚河汉界 灰熊猫 10241 字 8个月前

说完项羽环顾众人:“看起来,我只能答应范增的条件了。”

“范增?!”众人闻言无不大吃一惊。

“是的,”项羽点点头,众人这种表现让他感到很满意,他对一脸惊骇的项伯说道:“就是要委屈叔父了。”

“委屈我什么?”项伯一脸愕然的问道。

“我本想让叔父升一升,去当令尹,”项羽笑道:“现在恐怕得把这个位置给范增了。”

“不妨事,不妨事。”

“既然和你们说了,那大家就开始准备吧。”项羽对核心族人和心腹门客们说道:”让儿郎们把刀剑磨好,我们要武力解决宋义。”

“等等。”项伯突然叫起来:“稍等。”

“叔父有什么疑虑?”项羽转头看着项伯。

项伯迟疑了一下,对项羽说道:“我们私下说说可好?”

“叔父就在这里说吧,”项羽满不在乎地说道:“这里都是自家人,难道叔父还怕有人会去向宋义告密不成?”

“我不是这个意思,”项伯叹了口气,只好把心里的担忧说出来:“宋义是大将啊,若是你联络好了范增,我们把他驱逐了不就好了,范增也是深得大王信任的。”

“让他回去向大王诉苦?”项羽摇摇头:“还是让大王再次任命他为大将来讨伐我?不,他活到头了。”

“啊,”项伯脸色大变,颤声问道:“你要杀了大将?”

“当然,”项羽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都要动武了,不杀他怎么收场?”

“他是大将啊。”项伯显得更加惊恐了:“没有大王的命令就杀大将,这是犯上啊。”

“只是卿子冠军,不是什么大将。”项羽笑道。

“卿子冠军,众将皆受其节制,这就是大将啊。”项伯争辩道。

项羽依旧摇头:“他没有战功威望,大王也知道,所以只能给他卿子冠军,不管看起来多么像大将,他其实都不是,名不正则言不顺。”

项羽的话引起一片低声的赞同声,接着他继续对项伯说道:“我都想好了,等杀了宋义,我就要求大王封我为大将,那样我杀宋义不就名正言顺了吗?”

项伯瞪着项羽:“大王怎么会答应这种事?”

“怎么不会答应?”项羽反问道:“这里是楚国的全部精锐,九成的望族都在其中,对面就是大王恨之入骨的强秦,大王怎么会眼睁睁地看着军心瓦解,导致他击秦的大业受到威胁?”

见项伯还是一副不能置信的模样,项羽宽慰道:“放心吧叔父,大王心里只有‘击秦’这两个字,为了这个目的他什么都能退让的,放心好了。”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说完后,项羽不给项伯继续反对的机会,再次环顾族人和家臣,众人都俯首应诺。

换了身不引人注意的衣服,项羽神不知鬼不就地混进了范增的营地。

“听说你的义兄没跟来?”见到项羽后,范增似笑非笑地说道。

“黔首果然都靠不住,既贪婪又愚蠢,被宋义一吓唬就跑了。”项羽面不改色地在下首坐定后,对着主位的范增拱手道:“先叔父武信君在世的时候,就说楚国的人才里,就是范大夫最有见识,一直交代我要好好跟范大夫的学点本事。”

“过奖了。”范增口中谦虚,脸上似乎一点儿也不相信。

“这事千真万确,叔父还对我说,要我像对待父亲一样地对待范大夫。”项羽站起身,对着范增就是深深一拜:“以后我就称呼范大夫为亚父吧,在众人面前都这么称呼,让全天下人都知道我对范大夫的尊敬。”

说完项羽就拜倒在地,范增急忙跳起来,伸手去搀项羽起来:“鲁公,这可不敢当。”

“亚父,”项羽已经换了称呼:“不管亚父同意不同意,以后我就只会称您为亚父,这是先叔父的遗愿。”

项羽年轻,力气又大,范增几次使劲都没能把他搀起来,最后只好点头同意:“好,那老夫就愧领了。”

“亚父。”项羽这才坐起来,对范增说道:“我的想法是,我来当大将,而亚父呢,就委屈下作令尹,怎么样?将来等我当上了相国,那亚父就是大将。”

见范增还有些犹豫,项羽毫不犹豫地又添上了一条:“以后楚国的军队,我指挥七成,三成归亚父指挥,怎么样?”

说完项羽就信心十足地看着范增,片刻后范增点了点头:“就这么办。”

听说刘邦没有渡河后,范增就知道自己已经是举足轻重的力量了,不过在项羽到访前,范增可绝没有想到项羽居然出了这么大的本钱收买自己,远远超出了范增自己设想的开价,更别提范增可以同意的底线。

“那么宋义,亚父打算怎么办?”项羽问道。

“我们驱逐他,”对这个问题范增早有腹稿:“然后由老夫上书,说他迟疑不进,丧尽了军心,请大王另贤良——我的人加上你的,就超过一半了,剩下那些看风向的也肯定都会支持我们,就是现在支持宋义的,到时候也会拥有很多倒戈。大王看到宋义众叛亲离,就是为了击秦的大业也不会再支持他。”

“那要是大王下令,由亚父来做主将,怎么办?”项羽问道。

“你是次将,宋义被驱逐了当然就该轮到你了。”范增答道。

“我是问,如果大王命令亚父为主将,那又该怎么办呢?”项羽不依不饶地追问道。

“那实际上也是你做,”范增答道,见项羽一脸平静地看着自己,范增叹口气:“那我就上书给大王,请求退位让贤。”

见项羽仍是一言不发,范增泄气地说道:“那你说该怎么办?”

“我们把宋义抓起来,然后亚父去说服他,和你一起上书给大王,请求大王任命我为大将,那北路军的主将自然也就是我了。”项羽说道。

“直接向大王请求任命你为大将?”范增有些吃惊地说道。

“是啊,”项羽点点头:“亚父,三成的兵权,还有令尹,不值得这一封书信吗?”

范增又想了想,狠狠一拍桌子:“好吧,就由老夫来上书,可是老夫可没把握说服宋义,他一定会恨我入骨。”

“无妨。”项羽很痛快地说道:“那还请亚父早做准备,要制服宋义是不可能不见血的。”

范增沉吟了一下:“给老夫几天时间。”

“好,那我先回去了,我会再派人来和亚父约定具体细节。”

咸阳。

“章邯怎么说?”赵高冷着脸问道。

“章少府极力主张退兵。”使者答道。

“王离呢?”

“武城候主张继续进攻。”

赵国主力退往巨鹿后,秦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取了邯郸,而在夺取邯郸后,章邯一反常态地把邯郸人口统统搬运去上党郡。

显然章邯毫无在邯郸长期驻扎的打算,搬运人口已经是他眼中的第一要务,拒绝了王离用其中一部分人力填充民夫的要求,还打算在邯郸郡制造一个无人区,来阻止山东诸国未来可能对上党郡的侵攻。

“他已经被刘邦、项羽打破胆了!”赵高恨恨地骂道,当初赵高就是靠着反对李斯的保守策略取得上风的,没想到李斯被打倒后,本来力主出击的章邯摇身一变成了龟缩派,现在一天到晚就嚷嚷着要搬光邯郸的人口,然后偏师退守上党,主力返回函谷关。

幸好王离在这个问题上和章邯不是一条心,据赵高所知,王离的部下大多都才回到关内,就指望建功立业好给自己加官进爵呢——如同章邯出关前的情形,现在前线的秦军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章邯主守而王离坚决主攻:至少也要拿下赵国或是杀了赵王,不管章邯攻下的魏国是不是被楚国恢复了,章邯好歹有杀三王灭一国的功绩,而王离和他的部下还什么都没有呢。

王离的军队和章邯的不同,不是由刑徒组成而都是关中的良家子,十几年前就是这支军队荡平的六国,超过四十的军官就是当初南征北战一统天下的那批人。看到章邯连杀三王后他们都觉得这立功也太容易了,也纷纷摩拳擦掌要把诸侯再灭一编,朝廷对他们也抱着更大的期望。

“命令章邯,立刻停止向上党搬运人口!”赵高说道。

“邯郸郡已经快被少府搬空了,”使者小心翼翼地答道:“至少在臣回来前,章少府已经搬得查不多了。”

“那谁给王离大军搬运粮草呢?”赵高喝问道。

“武城候也让臣将此事禀告丞相,请丞相为他做主,现在熊心正号召天下诸侯救赵,武城候粮草不济,连攻打邯郸都很困难。”

在章邯忙着搬运人口的时候,王离已经带着他的两万主力追到巨鹿去了。

赵高火冒三丈,当初虽然有章邯帮忙,但这一年来是他力抗李斯,向皇帝反复保证要把六国叛乱都彻底镇压下去的。

赵高提起笔,刷刷写下两个命令,喝令使者立刻将其送到前线:第一个命令就是剥夺了章邯的统帅权,将对赵的指挥权转交给王离;第二就是严令章邯必须保证王离的后勤粮草供应,不但要把邯郸郡的男丁都送上去运粮,还要章邯亲自带着余下的军队去坐镇王离的粮道。

……

反复确认过几次后,宋义终于放下心来,刘邦乖乖地离开北路军附近去南边了,最近一个使者返回时,称刘邦在高阳简短修整后,老老实实地开向陈留去了。

刘邦的南路军虽然只有三千人,但是其中有两千左右都是跟着他和章邯打过四、五仗的老兵,反观楚国的北路军,虽然人多但有经验的老兵比南路军多不了几个,还统统都掌握在项羽手里——这些老兵本来就是一支军队,要是刘邦赶来和项羽合流,那宋义的压力一下子就会在增加一倍。

大军在离开安阳后,再次召开会议讨论下一步的动作。

从前方传回来的消息让先楚军将领都感到难以置信,秦军的部署显得一片混乱:一开始王离独自带军追击赵王,而章邯则忙着搬运人口,将邯郸的人口通过朝歌转运去上党;但在楚军渡河前不久,朝歌的秦军又急急忙忙地停止了原先的动作,把大批的民夫又从上党赶了出来,重新向巨鹿运粮。至于章邯本人也带着麾下主力赶往巨鹿方向,不过在他并没有与王离合流,而是在漳水沿线上监督运粮。

“渡过白马再向西不到一百里就是朝歌,”在紧急军事会议上,司徒吕臣指着地图大声疾呼道:“朝歌是秦军最大的据点,之前半年秦军一直向此地输送粮草,王离军赶来后就以朝歌为根本,敖仓被项羽夺取后,这里也是秦军在关外最大的粮仓。夺取邯郸后,秦军把从赵境收集到的粮食也都搬到了朝歌;如果我军从白马渡河,然后夺取了朝歌,那秦军根本无法退回上郡,我们就能逼着章邯、王离的几万秦军从塞外逃回关中,他们沿途没有粮草,我们再衔尾追击,一定能重创秦军。”

“这是你的上策吗?”见吕臣没有继续说,主将宋义问道:“那中策,下策呢?”

“没有中、下策,只此一策。”吕臣硬邦邦地说道。

“不可能,假如我不同意,那你还有何策。”宋义仍是摇头。

“中策就是:我们继续向北,在棘原附近渡河,伺机夺取棘原,秦军的粮道是从黄河然后转运漳水,最后送去巨鹿,我们要是夺取棘原也有机会切断秦军的粮道,然后我们还是能把他们逼到塞外去。”吕臣无奈地说道,秦军的主要补给线还是依赖黄河河运,如果没有河运就是把关中百姓都征发入伍来搬粮也不够:“不过我们若是去朝歌,秦军就是立刻赶回也要十天工夫,巨鹿之围立刻解除,我们把他们逼着走塞外的机会很大;而如果去棘原,秦军立刻退兵的话会比我们还先到。”

很显然,吕臣仍不愿意放弃他的上策。

“还有吗?”宋义继续问道。

“下策就是平原。”吕臣答道,他甚至没举出这个计划的任何一条好处。

“但秦军是不可能坐看我军夺取朝歌的,只要我军向白马进军,他们就会撤巨鹿之围,返回朝歌与我们决战,我敢说,秦军一定沿途密布烽火、信使,只要我军稍微露出一点东进的苗头他们就会回师;棘原也是一样,秦军闻后路有警,岂有不赶回救本的道理?”主将宋义却连续否决了吕臣的上、中二策:“现在诸侯在大王的号召下正赶往巨鹿,城中还有赵军的主力,只要抵达巨鹿我们就能得到数万盟军的支持,为何要单枪匹马地在朝歌或是邯郸和秦军决战?”

除了这些公开说的理由外,宋义一点儿也不想往南走,这只会给刘邦混进来的机会,最好南北两路楚军分得开开的,不给刘邦、项羽任何借口才好。

吕臣皱了皱,把求助的目光看向了项羽。

从离开彭城后,次将项羽和主将宋义就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宋义说向东,项羽必定说向西。

宋义本来也没指望项羽帮自己说话,不过他一点儿也不担心,因为他还有范增帮忙。二比一再加上宋义的主将身份,稳稳压住项羽,宋义唯一担心的就是项羽狗急跳墙,所以他才特别关心刘邦的动向,生怕南路军汇入主力给了项羽以蛮力作乱的本钱。

项羽沉吟了一下,点点头道:“主将说的对,我们确实不该在朝歌或是棘原和秦军决战。”

不管是支持宋义还是项羽的,听到这话后都像看陌生人一样地看着项羽,尤其是第一个发言的司徒吕臣,他怎么也没想到今天项羽居然抢了范增的台词。

在众人、包括宋义的惊讶目光中,项羽胸有成竹地说道:“秦军眼下最该做的,也是我们最怕他们做的就是:放弃围攻巨鹿,把邯郸烧成白地然后退回上党。我们应该避开朝歌,走原路从到巨鹿东北后再和秦军作战,战败的秦军还是得逃回朝歌这里取粮,然后才能逃回上党。每远离上党一步,秦军逃回去的机会就少一点。而如果我们威胁朝歌,那就是促使秦军这么做。我断定,秦人现在必然内部争吵不休,王离舍不得灭赵的功劳而章邯想跑,威胁朝歌就是在帮章邯也是在帮秦军及时逃跑。”

主将和次将的意见居然达成了一致,那范增出不出声都不重要了,今天的军事会议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快。楚军很快做出决定,那就是继续向北,全军沿着黄河东岸向东绕个远路去巨鹿,绝不靠近漳水这条秦军的粮道和后路免得刺激到了秦军——项羽还断定,这样可以给王离造成楚军十分胆怯、不敢靠近秦军的印象,让他心存侥幸,认为即使楚军抵达也没有勇气给赵国解巨鹿之围,使得王离更难以被章邯说服退兵。

大军出发之前,范增找了机会和项羽偷偷会面:“把秦军引回朝歌,岂不是一战立威的机会?”

“宋义不会给我立功的机会,”项羽摇摇头:“再说,若是没有了朝歌,刘邦岂不是也没有了渡河的理由?”

和范增解释清楚后,项羽唤来一个门客,对他说道:“沛公心虚了,被宋义几封信就吓唬得不敢呆在定陶了。”

本来项羽是希望刘邦在定陶附近转悠,然后找一个机会和借口汇入北路军,但被宋义狠狠地斥责和威胁了几次后,刘邦扛不住压力真的往南边去了。

“沛公一个黔首,胆子还是小了。”项羽说道:“而且他心里也有念想,我真不明白,他手下就那两、三千人,怎么能生出对关中的念想来?”项羽摇摇头:“真是利令智昏,不帮我来取得大军军权,反倒颇有去送死的架势。”

感慨过后,项羽对门客说道:“把沛公带回来,我需要他的麾下精兵。”

“是,臣这便去了。”门客利索地答道。

目送门客离开后,项羽就指挥本部人马出发,如果门客没能把刘邦带回来,那项羽可能就不得不答应范增一些条件了。

在项羽出发后不久,宋义的眼前就来了一个探马。

“启禀麾下,项羽又派了一个门客,直奔南方去了。”

“果然如你所料。”宋义一拍大腿,对范增说道。

项羽动身后,范增马上偷偷跑来对宋义说,要防备项羽再派人去唤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