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要拉拢丁辰,其实可以通过曹操向他是好。
我听说,他之前寄居在东武阳城,招募了不少兵马和壮士。
前些时候,东郡太守王肱被杀,刘岱启用了曹操,去平定黑山贼……丞相何不趁此机会派人下书,正式委任曹操做东郡太守,一来可以让他名正言顺平定黑山贼,另一方面则可以向曹操示好,表现出丞相的大度;其三,还可以令山东诸侯对他生出不满。
到那时候,他为山东诸侯排斥,就只有依靠丞相这一条路。
这样一来的话,丁辰自然会为丞相真心效力……”
不得不说,李儒是有真才实学。
他在短短时间里,便想出了一个一箭三雕的计策,令董卓感到非常满意,更连连点头称赞。
“文优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
不过,一个东郡太守,未免有些小气,在给曹操加一个费亭侯!我记得他祖父当初便是费亭侯,便让他世袭费亭侯,如此才能展现出我的诚意,文优以为如何呢?”
费亭侯,和世袭费亭侯,可是完全不同。
李儒现在都有点羡慕曹操了,就因为娶了一个老婆,得了一个小舅子,就能世袭费亭侯?
“丞相,果然高明。”
“那这件事,就交给你来办吧。”
“喏!”
李儒领命,躬身要走。
就在他出门的刹那,却忽然听到身后董卓低沉的声音道:“文优,未央宫的事情算过去了,但我希望,你以后不要擅自做主。我知你想法,可是我也有我的打算。”
李儒激灵灵一个寒蝉,脚下紧跟着就一个趔趄。
让董卓把丞相府设立在未央宫,并非李儒的主意。
但他是读书人,又怎可能不清楚未央宫所代表的意义呢?
当时董卓同意把丞相府设在未央宫,是他真不清楚,那礼仪纲常。而李儒却未提醒,其实在他内心里,何尝没有一些渴望,希望董卓有朝一日,能够真登上九五之尊。
现在,董卓把话挑明了,则让他出了一身冷汗。
他不敢再停留,匆匆离开。
待李儒走后,董卓才慢慢站起身来,步出书房。
今日,阳光明媚,也是初平元年的最后一天。
明天就是新年了,丁辰依旧躲在终南山中,也等同于是向董卓表明了他的态度。
放走唐姬?
似乎并无不可!
弘农王死后,他也监视了唐姬一段时日,可以确定,弘农王是真的死了,而那传国玉玺,怕并不在弘农王的手中。此前,有传言孙坚在洛阳皇宫的井里找到了传国玉玺,董卓半信半疑。不过而今,看诸侯的行动,他对这个传言,又有些相信。
那传国玉玺,莫非真的在孙坚手中?
仔细想想,似乎也很正常。
传国玉玺,一直以来都是有皇帝身边的侍从官保管。
当日十常侍之乱,汉帝被张让劫持离开,怎可能随身携带那传国玉玺?也就是说,玉玺一定是在他身边的女官手中保管。而当日乱兵冲入皇宫,女官为避免受辱,跳入井内自尽……嗯,合情合理!
阿姐的原谅,让丁辰的心情轻松很多。
不过,这也让他更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设防让阿姐和曹昂,平安离开长安才是。
长安的水,太浑了!
才回来第一天,丁辰就清楚感受到,那空气中所暗藏的诡异气氛。
柏梁台酒宴的第二天,丁辰‘义士’之名,就传遍长安的街头巷尾。
这也为丁辰增加了不少的麻烦,一时间揭水陂丁府门前,变得热闹起来,不少人慕名前来拜访丁辰,不过却都被丁辰婉拒。他并非那沽名钓誉之人,生性好静的他,更不喜欢那种喧闹的气氛。所以在第三天,他就离开丁府,陪伴蔡邕父女,带着几个童子前往终南山,寻幽览胜。如此一来,多多少少也打消了人们的热情。
毕竟,年关将至!
伴随着丁辰入山的当天,李傕率部离开长安,返回自己的驻地。
因为他也看出来了,丁辰是不可能改变主意。
既然如此,那他留在长安的意义也就不大,继续留在这里,不过是被人耻笑罢了。
第三天,也过去了!
丁辰没有回家!
董卓心知,丁辰不会改变主意。
这让他心里有些不快,但是对丁辰,却又平添几分好感。
而此时,董卓已经把丞相府从未央宫内迁出。不过,新的丞相府尚未修建完成,所以他也只能选择一处相对华美的府邸作为临时驻地,距离那未央宫也不是太远。
“文优以为,这丁子阳如何?”
丞相府内,董卓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询问李儒。
李儒也不禁有些撮牙花子,道:“此人,我看不太懂。
其实,我曾听文和说过一件事情……当时丞相命他出征时,允诺会答应他一个请求。丁子阳其实,是想带他阿姐和那甥儿离开洛阳,并不想留在丞相身边效力。
可我没想到,他居然为了一个承诺……
这样的人,或者真如丞相所言,乃真‘义士’,亦或者,图谋甚大,另有其他算计。”
“依你之见,他是哪一种?”
李儒沉默了!
这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亦或者说,他并不知道答案。
过了许久,李儒才苦笑道:“以我之见,他更像是前者。
不过我对他真的是不了解,所以也不清楚,他如今所展现的,是真,亦或者是假。”
董卓道:“既然如此,姑且当作是真吧。”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突然间话锋一转,道:“文优,可否使他真心为我效命呢?”
“啊?”
李儒一愣,诧异向董卓看去。
他没有想到,董卓在明知道丁辰别有心思的情况之下,仍想要把他拉拢过来。
不过细一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董卓喜好勇武之人,如吕布、如华雄,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