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尾声(没结束,不要误会)

丁辰为保护自家阿姐和甥儿,不得不加入董卓军中,可以理解。

在旋门关的时候,蔡邕更仔细观察了丁辰一番。

在确定丁辰并非好色之徒,对他那宝贝女儿也没有什么不良居心后,终于做出了决定。

丁辰在荥阳,立下了战功。

而在旋门关时,不管是凉州军还是并州军,对丁辰也都持有尊重。

就连那眼高过顶的吕布,也对丁辰非常客气。这就说明,丁辰已经有了足够实力。

有他帮忙,想来在长安的日子也不会太难!

丁辰却没想到蔡邕这么深的考虑,被蔡邕一逼,他连忙道:“先生说的哪里话,你愿意随我驻守渑池,我求之不得。不过军营之中吵闹,我担心扰了先生的清静。”

“不扰,不扰!”

蔡邕呵呵笑道:“子阳可以在军营旁边为我安排一个住处,这样一来,也不会影响子阳。”

得!

老先生看样子是缠上自己了!

对蔡邕,丁辰并不反感。

这老先生不似以前,他跟随曹操时拜见的那些老学究,一个个拿着架子,好生厌烦。

蔡邕为人很风趣,谈吐也很随意。

至少,这十几天来,老先生从没有在丁辰面前摆什么架子,让丁辰感觉着,非常舒服。

“既然先生如此决定,小子求之不得。”

他陪着蔡邕又聊了一会儿,这才催马离去。

“父亲,为何要跟着他呢?”

蔡琰坐在一旁,露出不满之色。

蔡邕笑道:“跟着他有什么不好吗?

那董卓,虎狼之性。为父如今已老迈,无力与之相争。有丁子阳保护,你我也能在长安少些麻烦。”

“凭他?”

蔡琰有点不太相信。

蔡邕道:“昭姬莫小看了他,且不说他之前立下了战功,只看他随行的兵马,皆骄兵悍将,却对他惟命是从;而过往兵马,则自动退避,不敢与之相争,就知道他有些手段。昭姬,今时不同往日,你记住,到了长安之后,满腹经纶比不得三尺青锋。

只要有丁子阳在,就不会有人来找麻烦。”

满腹经纶,比不得三尺青锋?

听了蔡邕这句话,蔡琰不禁有些难过。

也许,这就是读书人的悲哀吧……在刀剑面前,纵有千般道理,也无法讲的清楚。

不过,也许父亲说的不错!

有那个一身懒散气息的家伙在,说不定长安之行,不会如想象中那么艰难吧……

想到这里,蔡琰对丁辰突然有了一些好奇。

当晚,丁辰一行人在新安宿营。

新安守将魏越,出身凉州军,所以对丁辰非常客气。

也许他听说了,丁辰已经接受了李儒的招揽。从某种程度上,丁辰已进入凉州军的高层。

加之丁辰在荥阳立下大功,更生擒了颍川太守。

可想而知,到长安之后,董卓一定会加以封赏……君不见,此次迁都,董卓专门派人护送丁夫人和曹昂,一路上保护非常周全,更显示出董卓其人,对丁辰的重视。

对魏越的示好,丁辰自然没有拒绝。

他当晚参加了魏越设下的酒宴,一直到半夜才返回营中。

“洛阳方面,可有什么消息?”

他坐下之后,从庞德手中结果了一条毛巾,便敷在脸上……那些凉州人,真能喝!

“刚得到消息,诸侯联军,已兵临洛阳。

孙坚进入洛阳城,而曹操……”

高顺话说到这里,有些迟疑。

丁辰猛然睁开眼,把湿巾拿开,坐直了身子。

“阿兄怎么了?”

“曹操未入洛阳城,而是独自领兵,继续西进……在谷城遭遇徐荣伏击,全军覆没,今不知去向。”

荀彧,字文若,颍川人氏,年二十七岁。

他出身于颍川四姓之一的荀氏家族,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

荀淑有八个儿子,也都闻名于当世,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就是八龙之一的荀绲,而他的叔父,则是曾为司空的荀爽,而今被董卓强行征辟,在丞相府中效力。

永汉元年,汉帝刘辨登基。

荀彧被举孝廉,任守宫令,就是掌管皇帝笔墨纸张等物品的官员。

不成想九月,十常侍为祸朝纲,董卓入京,废汉帝刘辨。荀彧立刻就觉察到局势不妙,二话不说便弃官归乡。

回到老家之后,他就找到了家中父老,言:“颍川是四战之地,今恐天下有变,颍川势必会有波及。所以,还请尽早离去,千万不可在这里久留。”

然则,乡人怀念故土,不愿离开。

无奈之下,荀彧只好带着宗族,前往冀州避难。

不久,董卓讨伐战就拉开了序幕……

从一开始,荀彧就不看好这所谓的联军,认为难有作为。

但他还是决定,随袁绍在暗地里观察。

经过这半年多的战事,荀彧发现,袁绍不是成就大事的人。他正准备返回冀州,却偶遇同乡郭嘉。并且在郭嘉的劝说下,荀彧继续留下,观察曹操,并颇为赞同。

今日诸侯议事结束,荀彧已作出了决定。

他找到了郭嘉,对郭嘉说,我想和曹公见一面。

郭嘉对此自然不会拒绝,甚至他觉得,荀彧才学远胜与他,更想要把他留在曹操身边。

而曹操,对荀彧也不陌生。

在大将军府的时候,曹操就认识荀彧的叔叔荀爽,并通过荀爽,和荀彧有过交道。

他非常清楚,荀彧有王佐之才。

所以当他看到荀彧的时候,整个人都呆愣住了。

等荀彧说完,他才算是反应过来,哈哈大笑,上前一把拉住荀彧的手道:“若得文若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荀彧,却笑而不语。

待激动过后,曹操稳住了心神。

三人分别落座之后,荀彧就问道:“今彧前来,是有疑问,想要请教曹公。”

“文若休要客气,但问无妨。”

“今日,袁绍在大帐中所言,彧亦闻之。

敢问曹公,如此局面下,有何打算?”

曹操听闻,不禁苦笑。

“不瞒文若,你来之前,我正为此苦恼。

先前,操以天下苍生为计,不惜妻子涉险,投奔联军。可是这些日子下来,却心灰意冷。诸侯各怀心思,不肯尽力。原以为本初有大志向,却不想他亦另有图谋。

虎牢关一战,群雄止步。

荥阳城下,八千颍川子弟尽没,更使得董卓气焰嚣张。

操闻董卓现正欲迁都长安,洛阳繁华,尽毁于一旦……操,实心痛之。

然操而今,兵不过三千,将不过数人。纵有心杀敌,却苦于无力,故欲退出联军。”

荀彧听了这番话,大吃一惊。

“曹公,万万不可!”

他站起身来,大声道:“曹公千万不要在此时退出,否则必前功尽弃。”

“文若此话怎讲?”

荀彧深吸一口气,道:“董卓残暴,已超出常理,故而早晚会因祸乱暴毙,难有作为。

公实力弱小,若与董卓为敌,不异螳臂当车。

然越是如此,公就越不能退!

此次诸侯讨伐董贼,结果却徒增笑柄,为天下人所耻笑。袁本初空有名望,然私心太重,根本无法号令群雄。诸侯避战,不肯尽力,方使得董卓接连取胜,气焰熏天。

唯有曹公,自投奔以来,不予余力,奋勇争先。

扈城亭虽三战三败,却犹自不肯气馁,而后一战功成,为天下人所称赞。此前十里铺上,又是曹公不顾危险,率部驰援公孙瓒,身先士卒。后断后压阵,抵御董卓虎狼之师,乃真豪杰也。而今,成皋诸侯提起曹公,又有哪一个不是交口称赞?”

曹操听罢,心里美美的。

不过他脸上仍旧是一派淡然之色,轻轻摆手道:“文若,此非我之功也。”

荀彧却正色道:“曹公,此时此刻,绝非谦让之时。

公不闻:行百步者半九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