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边陲之事

独步江山 朱砂点眉 2799 字 9个月前

没有应答,唐皇将书案上的一块白色绢布拿了出来,候在旁边的马三平刚忙接了过来,递到了东陵王的身前。

白绢布上,自己红艳刺眼,带着丝许的腥味,竟然是血书。

“匈奴欲南来。”

不过是五个字,却让东陵王脸色大变,成盛三人更是惊得差点将绢布跌落在地,殿内顿时变得寂静无声,只听得殿外风声吼动。

“这是朕派往匈奴的斥候传来的,北地大军集积,有南下迹象。”

唐皇李善道了一句道破了沉寂,成盛则是急忙出声道,“臣昨日也收到户部递来的折子,北地苦寒,已成灾情,需要运粮赈灾。”

“连我北地都缺了粮食,那匈奴自然是不好受了,此番南下,很大缘由怕就是为了夺抢粮食。”

顾斌道了一句,那王蒙顿时惊呼的道,“那可大事不妙,我北地正有灾情,民心不定,若是匈奴大军来袭,想来很难抵挡……”

一时间,几名大臣皆是忧心慌慌,东陵王亦是止不住的咳嗽起来,许久才平息下来,“皇兄,不管如何,此事当不能置之不理,北地的灾情应当快速开仓放粮,安抚民心。而匈奴之事,万万不可传扬了出去,否则刘汉趁此来袭,我大唐可是要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

“王爷说得是。”

成盛三人点首附和道。

“皇弟所言的确有理,事关重大,确实不可声张,只是由何人前往合适?”

唐皇这话一出,成盛三人当即商讨了起来,道出数个朝中要员来,而东陵王却是轻咳了几声,“臣弟觉得有一人可行。”

“但说无妨。”

“新科状元刘希。”

闻言,成盛当即摇首,“王爷三思,此行非同小可,纵使刘希才华横溢,可是他毕竟年不及弱冠,从无治理一方,也无领兵遇敌,岂能担当如此重任?”

“成大人所言非议,正因为这番,所以本王才荐他前往,匈奴之事不得声张,所以派他这五品官前去,倒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再说匈奴南下还未证实,便由他来调查个仔细,当然,朝廷也不会闲着,得提前调度起来,便当它匈奴来袭,将兵力暗中派往下邳、邺城与阳曲三城。”

沉思了好一会,唐皇点了点头,“便依皇弟说言。”

最为不愿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立在院中,刘希心里除了失落之外,还有些许的惆怅,他与马绣相识不过偶然,后又在诸子之约中相逢,二人都明白对方的身份,却从未提及过只言片语。

不问过往,真心相待,不知不觉中有了非同一般的情谊,正如那日初遇时马绣所说,若交心,则可性命相托。

所以,刘希入狱之后,处在两难中的马绣心中做着今生与淑柔郡主难续姻缘的劫狱打算,四处奔波,劳累消瘦。

如今,他却是走了。

唉……

深叹了口气,骤然又起的夜风竟让人觉得瑟瑟寒意,抬首望去,乌云遮星闭月,看不见前方的归巢倦鸟。

“再相见,不知又是何时。”

渠浪大抵也能察觉到刘希的失落,遂立在一边,未有言语,待听到这句话时,眼中亦满是离愁伤感之色。

突然间,一声吱呀传来,小丫头飞扑而来,搂着刘希身子不断的颤抖着,“公子,今朝兄长走了……”

话语哽咽,泣不成声。

这是马绣第二次不辞而别,去岁的诸子之约时,小丫头与马绣只是初识,却因他的离去而时时闷闷不乐,如今相处时日已久,早有了割舍不去的感情,这本就是多愁善感的吴双儿自然是伤心到了极处。

泪水湿了刘希胸前的衣衫,小院的别的屋中,林逸在油灯下愁眉苦叹,手中拿着的书卷已有数个时辰未翻动一页;大武沉着脸坐在床头,立在窗前的小武脸上不见了嬉笑之色,眉宇间罕见的露出了伤感别绪;至于心里万分柔软的田薰儿与秦依然听着吴双儿的哭声泪珠便止不住的断了线,潸潸而下,玉手用着手绢去擦拭,却怎么也裹不尽泪花点点。

忍着心中的苦涩滋味,刘希将哭累的吴双儿送回房中,放在床榻上,盖好被衾,又是用手抹去小丫头脸上残留的泪痕,这才悄悄退了出去。

屋外,这天似乎又暗了些,那先前还说晦涩的吴钩瞧不见了丝毫,仿若悄无声息中飘来了乌云,遮在了青冥之间,寒风大作,吹在耳边呜呜作响。

“这是要变天了……”

良久,刘希轻声道了一句,身形缓慢的往着房间走去,挑了挑油灯,坐在了窜动的火苗间,缓缓的闭上眼,便那番一动也不动。

东陵王府,朱红的大门打开后,当即一股寒风灌了进去,身子骨病弱的东陵王又是往身上的袄衣里缩了缩,“这天,怕是要变了……”

“王爷说得是,圣上也交代过老奴,切莫让王爷染了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