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愤愤不平的出了大内皇宫。
袁崇焕下去后,朱由检便对着王承恩说道:“明日一早,让洪承畴与曹文诏入宫,朕要见见他们,看看三大营此时到底如何?”
“老奴马上便吩咐人出宫去告诉两位大人。”
“王承恩啊,你说,三大营在洪承畴与曹文诏的手中,能变成洪武永乐年间的百胜之师吗?”朱由检问道,实然掌握权利后的朱由检,做起事情来,已不如当初那般肆无忌惮,他考虑的更多了,若洪承畴与曹文诏在年前没有交给他一份满意的答卷,那这两人的仕途也会走向终止,他可没有时间去试探一个人的能力。
朱由检站起身,往外走了几步,忽然停住脚步,对着王承恩说道:“这几注意一下陕西的奏章,朕估摸着时日,这李烁也该有奏章递交上来了,记着,明日一大早你去告诉李国普,陕西的奏章,就算是一个县令的,也要递交到养心殿。”
“老奴遵旨。”
一场寒风袭来,朱由检觉得身体有些寒意,王承恩看到,赶忙呼道:“快点关着殿门,不要让皇上受了风寒。”
殿门关住以后,朱由检回到龙榻之上,坐下后,重新拿起了奏章批阅,至于他让周玉凤为他留的米粥早就忘掉了。
等到很晚的时候,朱由检才去坤宁宫安寝。
京师一大早就十分热闹,城门口更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众多御史今日一大早的便要出京,内阁首辅黄立极,户部尚书郭允厚,都御使刘权三人亲自为其送行。
而洪承畴与曹文诏在昨晚便接到了来自皇宫的传召,曹文诏在晚上的时候,便从城外的三大营驻地进入了京师府邸。
两人在宫门口相遇。
虽然两人一同共事,但彼此的关系却如上个时空在陕西戡乱的时候一样,并不密切,更甚者,洪承畴有些看不惯曹文诏一同与士卒吃喝玩乐,认为有失身份。
二更送上,希望书友们多多推荐,收藏,支持,明早会有第三更
。
军需司虽是做军需之用,但兵部却插不上手,让袁崇焕气的不轻,找了三次朱由检,不过都被朱由检以理由推辞掉,他可不想与袁崇焕在大殿之中争吵起来。
军需司有户部尚书郭允厚主事,其余衙门人员均是协同,在军需司成立后,内阁便就颁发旨意与各地。
让他们协同军需司参与购粮,并把朝廷关于购粮的章程也下发过去,由骆养性亲调的一千名锦衣卫也被派发各地,有各地妥善安排,并安排各地驿站,锦衣卫的书信要用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往京师,都察院三十五名御史明日出京,监督各地购粮,户部,刑部,与吏部组织的纠察组,也将在五日后出京,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进行,这也是朱由检登基后的第一条针对全国的圣旨,大明这座庞然大物,运转开来。
不过朱由检心中清楚,这场购粮,绝对不会那么简单的进行下去,也可能会让普通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失,不过朱由检也顾不得那么多,崇祯元年开始,一场场灾难便会来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崇祯元年做准备。
坤宁宫中。
朱由检坐于桌前,周玉凤双手端着一碗米粥递给朱由检。
朱由检赶忙接住,笑着道:“好久没有尝过皇后的手艺了,心中真是想念。”
周玉凤浅笑道:“皇上只要想吃,为妻可以每日都为你做。”
“那怎么行,皇后身怀龙胎,朕怎能让皇后受累。”说着,朱由检喝了一口米粥。
正当朱由检用膳的时候,王承恩急急忙忙的进入了坤宁宫中。
朱由检看着王承恩如此慌张,心中有些奇怪,问道:“何事如此慌张。”
“禀告皇上,袁尚书要上折子说要见皇上,并说见不到皇上,他不会离开的。”
朱由检苦笑一声道:“这袁崇焕,朕真是怕了他了,他现在身在何处?”
“老奴把他带到了乾清宫,这才来禀告皇上,不知皇上是见,还是不见。”王承恩恭敬的说道。
“躲是躲不掉了,朕早晚要见。”说着,把米粥放在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