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二十二)

第一种可能是内乱,春秋战国,七州之地可能会立无数的小国,一个太守立一个国都有可能。

第二种可能,孙权,刘璋,刘备都有机会称王称霸,他们是不可能迎汉帝的,他们甚至会搞阴谋把汉帝给做了。

那些谋士们都很蠢吗?

国家乱了,可能他们连性命都不保。

富贵险中求,大乱之世,知凭本事。

现在曹操是一个雄才武略的奸雄,那些有才能,有理想的士人不得志,而且还担心,曹操功成名就做了他们,他们并不是曹魏集团的核心人物。

十万军队,战将可能上千,他们都希望能获得战功,得到晋升的机会。

百座城池,治吏数百,他们同样希望能治理好一方,得到晋升的机会,他们希望朝中有人,能升的快一些。

朝廷各机构,重臣几十个,他们希望自己的建议得到重用。

我们再看曹操,他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他的光芒盖过了所有佐世之才,奇士。

即然如此,那些士大夫是不能得志的,不得志。

曹操不希望他的团队有太聪明的人,太聪明的人就会动歪心思,曹操希望他们老实本份,我有难题的时候,问你计策,你能站在我的角度帮我想计策,出主意。

荀彧,荀攸,郭嘉不愿做曹操的家奴,他们都有大志向,所以他们都死了。

唯有看透人生的贾诩做的非常出色,贾诩在曹丕继位后,官至太尉,当时这个职务已经是没有多大的实权,但是名望和待遇是非常可观的。

曹操希望建立一个寒士法家的社会制度,显然这是非常天真的想法。

诸葛亮同样走曹操的路,但是并没有什么用,这个伟大的统帅一死,建立的一套东西就随着而去了。

公元210年,曹操一方面在陈留挖湖练水军,另一方面挑起关中叛乱。

关中叛乱的起因是曹操令司隶校尉钟繇起兵攻打汉中张鲁,马超,韩遂觉得曹操这是假道灭虢,马超联合关中诸将,起兵二十万叛乱。

曹操称丞相后没多久就吃了大败仗,孙权守长江天险,一时还收拾不了,但是曹操年事以高,他需要在六十岁前完成封公称王,就需要立不世之功,或者说是平定叛乱这样的大功为自己封公作准备。

其二因,关中韩遂,马超一直是不安分的因素存在,拥兵自重,听旨不听调,汉中不稳,曹操的大后方就有后顾之忧。

挑起关中诸将联合叛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阴谋。

平定关中之乱,也叫渭南之战,是曹操一生中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大胜仗。

曹操称丞相后,内部就开始产生路线分歧。

一部分人认为曹操应该放下兵权,将权力交给汉帝,在朝议时解决问题,由朝廷各部门各司其职,进行处理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大家各抒已见,谁的建议和计策最有有道理,谁的道理能说服其他朝臣就实施他的方案,而不是现在做什么都由曹操说的算,曹操这种做法是独裁行为,不可取,曹操独断专行是败坏朝纲。

赤壁大战的失败,同时也验证了这一道理。

即然曹操能干,那你就带着你的武将去战斗吧!

另一部分人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英明的领导者,汉室倾危,没有一个天纵英才,宏才大略的雄主,能臣,是不能匡扶汉室的。

而这个人这就是曹操,曹操灭吕布,灭袁术,克袁绍,征乌桓,雄才伟略,战必胜,攻必克。

如果兵权交给汉帝,交给朝廷,就会导致发生战争时争吵不休,延误战机,内部纷斗不断,是没有办法高效的对外发动战争的。

曹操的想法,更倾向第二种。

第一点:兵权是不能交的,交了兵权,自己小命不保。

第二点:要交兵权得等自己立国了,我去自己的国做王,我收复的司隶,兖州,青州都给你们,你们喜欢怎么闹不关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