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说这么一段典故,是避免我们步入一个历史误区,我们看历史常常看到表面的一些东西,僻如攻下某个城池,武将武艺高强,用兵如神,谋士战略,战术高明,迂回包抄,围点打援,离间君臣,将领等等。
诸侯争霸仅仅如此简单吗?
这些只是硬件,硬实力,软件软实力是很难体现出他的价值,但是软实力用好了,他比硬实力还要强大。
为什么说一个好的领导者情商,智商,爱商才是致胜的关键。
一个好的领导者,统率,肯定是不要脸的,成功者大多是不要脸,把尊言和面子放下,你就成功了一半了。
曹操,刘备,孙权都是这种人。
曹操杀了人说令我负人,勿人负我,有人近他床边,他跳起来就把人杀了,梦中杀人。
不要脸。
刘备更加厚黑,刘备到处投靠人,求人,跟吕布打曹操,跟曹操打吕布,跟袁绍打曹操,跟孙权打曹操。
孙权也一样,偷了刘备荆州,刘备提兵来报仇,孙权马上就去帝号,向曹丕称臣,把吕蒙,甘宁,孙皎,蒋钦,陆逊他老爸陆绩全杀了,让陆逊上位,在夷陵大败刘备。
后曹丕领兵来攻打孙权,孙权马上和诸葛亮联盟,非常的无耻。
诸葛亮,司马懿也差不多,诸葛亮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司马懿做缩头乌龟的本事,那是无人能比,诸葛亮送一件女人衣服给司马懿,司马懿穿了起来,到处炫耀,你看诸哥送我的,好看吗?
所以成大事者,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面子和尊言那是弱者的遮羞布,内心强大的才会成功。
刘表是贵族,受良好的教育,注重礼仪廉耻,仁义道德,而这些在乱世,反而成了被对手利用的软肋。
刘表的病亡,可能是曹操以汉帝的名义给他发召,诏中辱骂,刘表抑郁,焦虑,一病不起,一命唔呼。
刘表作为皇室宗亲,反抗曹操不行,投降也不行,没办法,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病亡,在这里我们不在探讨。
曹操熟读历史,曹操知道权力越大,行事越要小心翼翼。
没有曹操举起汉室的大旗,东征西讨,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霸。
如果说曹操不出兵攻打立国称皇帝的袁术,诸侯们可能都不会相互攻伐,割据一方,蓄军资,收民心,搞发展。
孙权可以立吴国,刘璋可以立蜀国,刘备可以立徐国,袁绍可以立晋国,大家没必要打了。
袁术蠢在称帝,而不是称汉臣。
如果我是袁术,我先想办法将汉帝阴谋杀掉,嫁祸曹操,立国称王,远交近攻,或者袁术的结局会很好多。
曹操想不想称皇帝,打败袁绍前应该是不想的,打败袁绍后,北定乌桓后,可能会想,但曹操更清楚,当皇帝是自取灭亡。
假如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胜,结果会怎么样?
曹操知道就算自己统一中国,废掉汉献帝,自己称皇帝,用不了几年,就会有人推翻曹魏政权,改朝换代。
为什么曹丕称帝没有这种顾虑,因为曹丕蠢,曹丕做了六年皇帝就死了。
曹丕称了皇帝后,刘备,孙权才相互效仿称帝。
十八路诸侯唯曹操敢追董卓,天下雄主唯曹操迎接汉帝。
说曹操不忠汉室是不对的,他也是为了活命,他也是为了子孙后代活命,才会称公立国。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大胜而归,天下震动,曹操威望盛极一时。
这时候的曹操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做了一个决择,他举荐荀彧做太尉,三军总指挥。
荀彧不愿意做这个太尉,曹操三次举荐,荀彧推了三次。
曹操的想法是什么?
曹操说我不干了,我打了大半辈子仗,我累了,我不干了,我准备这几年去冀州立国养老,提前退休,我的兵马,我自己带走,兵事权我不交,要兵马你们自己招,我惹不起你们,我躲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