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鲁肃经常去益州讨要南郡,都没能要回来,很多历史学家都批叛这是鲁肃战略的一个失误,在这个乱世,一个枭雄的信用怎么可以相信。
我不这样看,在危难的时候,没有更好的计策的时候首先会想到权宜之计,两害相较选其轻,就是这个道理。
又聊一个时辰,两人便散了,诸葛亮回到屋中,洗了把脸,褪衣而睡,第二天一早,便离开了海盐县,返回荆州。
诸葛亮决定先去拜访好友徐庶,同时去会一会刘备。
诸葛亮一路去,一路思索局势,刘备若是能取下这荆襄之地,困难重重,首先要几个先决条件。
第一点:刘表的信任,刘备上位,取得荆襄士人集团的支持。
第二:交好蔡家,蒯家等豪族,取得他们政治立场的支持,否则一切都是途劳。
这显然是最困难的一点,蔡家掌控着荆襄的官场,蒯家掌控着经济命脉,如果不能合作,只能除掉,但是这好像是天方夜谈,如果要除去蔡帽倒是容易一些,除去蒯越就困难重重。
刘备手上的政治资源非常有限,唯一的办法就是打破了,大家立场公开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用军事力量进行消灭。
做大事,不拘小节,如果选择了刘备,与荆襄的大族就会决裂,你死我亡是一种必然。
如果刘备想获得荆襄士人集团的支持,首先要将荆州的利益重新分配,这个前提是刘备拥有这个分配权,而刘表不死,刘备是不可能实现这种目标的。
第三:与江东联盟势在必行,不促成联盟只有死路一条,荆襄士人集团有一半以上,都是愿意归顺朝廷。
第四:刘备想上位,以攻代守,先拿下宛城,以宛城为战略要地,死守通往襄阳的腌喉,但是宛城有重兵,名将镇守,如果发生战争,曹操的支援很快就能到,连新野城都难以守住。
显然诸葛亮现在的大局观还是停留在一些书呆子假设上,刘表守不住荆州,刘备帮他去守,刘表都守不住,刘备就守得住吗?
同样的刘备也是守不住的,曹操大军兵临城下,刘琮就投降了,刘备一路狂奔投往江夏刘琦,才保住了性命。
如果将徐庶和诸葛亮比成历史人物,诸葛亮可比萧何,徐庶可比张良,一个精于后勤工作,一个精于战略,而这个精于战略的人最终去了曹营。
而另一个军事天才,庞统则可比半个韩信,他则帮助刘备成功入主益州。
我们现在人叫作偶像,当时肯定也有这种文化,大家都精于一长,向这个专业发展,做到这个专业的no1
数千万人产生几十个天才人物,一点不过份,只是看怎么用。
虽然写作的人不是天才,但是如果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可以用客观的角度去挖开冰山一角。
接上面诸葛亮与诸葛谨聊天,议事。
诸葛亮此行目地,是想试探一下江东的态度和战略规划,未来几年的走向和路线方针。
诸葛亮道:“曹操大败袁绍,不用数载,便会拥七州之众,南下荆州,江东可有应对?”
诸葛谨道:“大都督周公谨,志在荆州,每年出兵攻打江夏,若是能打下江夏,布防江岸一线,江东若安,便兵分两路,一路定交州,一路入西川。”
诸葛亮摇头,“周公谨领大军以攻数载,皆是无功,长久下去也非良策。”
诸葛谨道:“那该如何?”
诸葛亮道:“遣使去见刘表,道明其中要害,若是时机一到,刘表定会卖了黄祖。”
诸葛谨道:“此话怎讲?”
诸葛亮道:“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依仗不过黄祖与蔡帽,刘表自持不是曹操对手,刘表有两子,若最坏打算便是一子从刘备,一子从蔡帽,黄祖不是依托之人。”
诸葛谨若有所悟,数息之后,叹了口气,“可否与主公言道?”
诸葛亮道:“我与兄长无隙便如此相叙,若与孙权讲,也只能叫他遣使入荆州见刘表,只与刘表道,孙权只要黄祖人头,便与荆州联盟共抗曹操即可,刘表定会愤怒相驱,黄祖与刘表必会相疑,若是曹军南下,刘表必会卖了黄祖,江夏险塞几处定会唾手可得,黄祖人头唾手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