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名士的选择,治国的分歧

我们在反推一下,这二个人是跟得谁才能安天下,是跟了曹操才能安天下的,跟了其他人还不行。

诸葛亮出山,司马徽的评价是不得其时,就是你出山了也没有用,这天下大势都已经注定了,曹操拥七州之地,士人集团利益联合在一起,你挖不倒曹操的墙的。

曹操荆州后,准备征召司马徽为臣,司马徽第二年就病死,不知道是吓死了,还是左右为难急死的,反正也最后没跟曹操混。

不过司马徽的两个学生,孟广元和石韬还是去给曹操打工去了,也没混出什么名堂。

那曹操这个老板不好吗?为什么很多人都不买他的帐,庞统甚至还阴了曹操一把?

曹操这个老板太强势了,老板强势,手下就要弱,庞统,诸葛亮那都是有主见的人,当老板和主见和员工的主见发生矛盾的时候,那员工就会过的不开心。

郭嘉,荀攸,荀彧大概就是过得不开心,一个病死,一个忧郁死,一个自杀死,聪明的人跟着曹操反正都是不得好死。

荆襄的寒士后起之秀,趁着年轻博他一把,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当刘表一死,这个机会就来了。

那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天才级别的人才,那徐庶呢?

打个比方:诸葛亮对应荀彧的专业,庞统对应郭嘉的专业,徐庶就对应荀攸的专业了。

曹操每次打仗做战略布署就找荀攸,什么叫战略,就是咋们要打吕布,怎么打,写个计划书,一步步的实施。

郭嘉是战术大师,什么就是战术,咋们现在打吕布,两军对攻,该怎么打,什么时候进攻,该摆什么战术,是诱敌还是躲草丛里来个双杀,是围杀敌将首选还是打兵,是烧粮草,还是打陷阵,是十面围攻还是大军一起冲杀,是搞奔袭疲兵还是拢敌偷城等等,非常有学问。

那王佐之才是干什么?

王佐之才就是做后勤部的,萧何以前就是搞后勤的,他功劳最大,搞后勤部并不是那么容易,刘备让诸葛亮辅国,李严为副。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李严就搞后勤的,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打仗就是打资源,打政治,夺数城,杀多少敌人兵马那不是重要的问题,关键是取得战略性的胜利。

刘备一天到晚在府上也没有什么事情干,练兵教给关羽,张飞,赵云,后勤交给孙乾,简雍,对外贸易交给糜竺,糜芳,政务交给徐庶。

自己倒成了一个大闲人,在家呆着无聊也没地方去,刘表不叫自己去喝酒,也不好意思自己去襄阳趁酒喝,那只能经常叫孙乾去拜访一下荆州名士,看谁有空的愿意过来喝酒的,就请过来喝酒聊天。

刘备为什么不亲自去拜访一些名士,要孙乾去?

刘备是什么身份,刘备去那刘表知道了,你不是挖我墙角,孙乾就不同,他可以谋士身份相互探讨,推销刘备的方式进行。

不过孙乾的技术也有限,反正很多人瞧不起刘备,荆州很多名士都不吊刘备的,司马徽就不怎么吊刘备,庞德公就不吊刘备,不是不吊,是没办法吊他,那蒯越,蔡帽大族之流更是看不起刘备。

这刘备就一张嘴能忽悠,什么能耐都没有,士家大族要结交的人有几点。

第一点:有名望,有身份。

第二点:大家都是士家豪门。

第三点:手握重兵的军阀。

刘备一点都不符合士家门阀的结交的条件,被列为黑三类,哪黑三类,臭老九,牛皮王,流氓地痞。

那又有寒士看中刘备,那又是为什么?也有几点。

第一点:刘备是皇叔身份,有一帮忠诚的业务骨干。

第二点:重点投资对象,可以进行政治赌博。

第三点:刘备性格符合乱世生存法。

第四点:刘备是个英雄,仁义豪爽,会识人用人,是个好领导。

寒士还是有很多愿意去冒风险博一把大的,成功就封候列将,失败了也无所谓,徐庶就是寒士集团代表的先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