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故事?”郭松想了想,问道:“什么类型的故事比较好?”
张婉芸笑道:“要当神童,就得是‘孔融让梨’的故事;要当将相,就得有‘王佐之才’的评价。不过赵夫子既然说你是‘瑚琏’,就可以编造一两个类似的故事。”
“子贡是外交家,比不了。”赵夫子对他的评价其实并不算准确。外交、军事、内政,郭松都会一点,但都不精通,纸上谈兵的成分更大一些。这十年来,在女娲村倒也锻炼出了当“村长”的本事,离子贡那种“一使而变五国之运”的水平,差了十万八千里。
张婉芸建议道:“最近最大的事情,就是女娲村村长当了县令的事情,你既然和他有旧,可借此宣传一下。”
“这个嘛……”郭松想了想,一拍大腿,道:“我的确有个主意。”
于是赶紧给王大眼写了一封信,与他商议这件事情。内容很简单,就是王大眼赴任前,向郭松请教治理之道。郭松便给了他三条建议,第一是广散家财,第二是任人唯贤,第三是奉公执法。遣词造句,人物性格,都在百多字的小故事里展现出来。塑造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官吏与一个足智多谋的智者形象。
王大眼也正需要形象包装,立刻同意了此事,并安排下属去传播。编故事,搞谣言,他们早已熟门熟路。这种简单的形象营销手段,在现代营销行业,也就价值三千工资一个月。
果不其然,一月之内,“瑚琏之器”的评语就和郭松联系在了一起。郭松也借此成功举办了两场茶话会,一边品茶,一边指点江山,会后则把席间的一些“趣事”传出去。
比如郭松懂炒茶,对于品茶有一番“风雅”的见解云云。汉末的茶艺水平基本等于零,茶叶都还是打磨成粉。郭松随便不过制作几斤“叶子茶”,便足以领先。
郭松熟读《世说新语》,“编造”这种小故事,信手拈来,名望也随着这些小故事的转播,逐渐的扩散开去。
是日,郭松正在给甄俨兄弟上课,讲解论语。忽然传来一阵女娃子的娇笑声,四个女孩子在丫鬟们的簇拥下走进了院子,最大的女孩大约十三四岁,最小才三岁左右。
甄俨很不高兴,走出去说:“你们到别的地方玩去。这是读书的地方,女人不能进来!”
年龄最大的女孩快步跑过来,伸手就拧着甄俨的耳朵,教训道:“好小子。居然给姐姐脸色看!来,让我看看是哪个不长眼的东西教你的?”
说罢便不管不顾推开教室门,完全就是个刁蛮大小姐的派头。
郭松手里拿着戒尺,饶有兴趣的看着她,道:“姑娘有何见教?”
甄姜和他只有一面之缘,对他小时候的印象并不深,所以根本没认出来。见他长得俊秀,文质彬彬的书生样貌,不由得脸红了一下。她一个大家闺秀,极少离开家门。郭松虽然不算顶级帅哥,但也比她府上这些兄弟、仆役好看许多。“你是谁?怎么在我家?”
甄尧道:“头发长见识短!看这衣服就知道,这是咱们的教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