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通讯兵对战况的描述,赵之一得知和山地部队交火的是一支穿着黑色军服,打着日章旗的骑兵。
黑色军服?日军?赵之一有点纳闷了,日本陆军不是都穿土黄色的军服的吗?怎么冒出了穿黑色军服的呢?抗日神剧又坑我了?
赵之一发出命令,让熟知日军在华夏北方作战历史的人员速度到指挥中心报道。
一个穿越前就读大一的士兵来到指挥中心报道。很快,赵之一就发现这个全基地唯一个来复命的,也仅仅是因为离经历高考的时间不算久远,还记得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闲暇时也看过几张关于日军侵略华夏的帖子而已。
赵之一大骂华夏不是天天高呼爱国主义教育么,怎么偌大个基地,近三百号人居然没有一个熟知自己祖国被这个莞尔小国侵略的历史。他似乎把自己也不事很清楚这段历史的事实完全给忽略了。
不过这个名叫黎斌的小伙子,虽然没有达到熟知这段历史的程度。但是却给了赵之一下达飞机起飞提供空中支援命令的充分信心。
按黎斌的描述,日本陆军穿着黑色军服在华夏北方作战大概有那么几个时间段。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和清军作战的日本陆军是穿着黑色军服的。
二是八国联军入侵时,日本陆军也是穿黑色军服的。
三是日俄战争时期,日军陆军在华夏东北和俄军大打出手,也是穿着黑色军服的。
四是一战期间,日本为了浑水摸鱼,突然向德国宣战,出兵山东胶州半岛时,日本陆军也是穿黑色军服的。
虽然光凭借日军的黑色军服还不能判断出现在所处的确切年代,但是对于赵之一来说,这就够了。
即使是最后一个猜想,遇到的是一战时期的日军。基地里那架北美野马ov-10d起飞去提供空中支援也是安全的。
ov-10d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自用型号,可不是出口给菲律宾猴子的那种猴版阉割货。美国海军陆战队自用的北美野马ov-10d加装anaas-39前视红外探测和激光指示系统,而绿漆区这架ov-10d在“道具组”贴心关怀下,更丧心病狂的加装了用于无人机的高清摄像系统。
一战时,列强们普遍没有强力的地面防空武器,更别提准列强的日本了。至于一战时期那些双翼战斗机,别逗了,就它们那航速和武器配备,0v-10d那四挺62毫米机枪能把它们秒成渣渣。
在接到赵之一说明和命令后,飞行员郝大建和李思锋信心满满的驾机起飞,赶往吕向阳他们的所在地。
{}无弹窗去÷小?說→網』♂去÷小?說→網』,
这场遭遇战从开始到结束,仅仅持续了十多分钟。【愛↑去△小↓說△網w】结果以吕向阳的山地部队安然撤退至西面的小树林而告终。
日军的骑兵在山地步兵那两门60迫击炮停止发射后,狼狈的退回冲锋发起地后的那边树林。
两片树林之间的空旷地上,那些受伤的骑兵在大声的惨叫着,有人在呼救,有人在绝望地祈祷。那些被击伤的马匹,极力的想站起来,只是240机枪的大威力步枪弹给它们造成了致命的创伤,它们只能徒劳的努力着。无奈地打着响鼻,或悲鸣着,当血从创口流干后,它们将走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很快食腐的鸟儿就追寻这血腥味来到,两片树林间的这块空地,将会是一副地修罗地狱的可怕景象。
而山地步兵们撤出的阵地上,除了洒了一地还有余温的弹壳,什么野没有留下来。
此时的小池俊一,在副官的搀扶下,靠着一棵松树坐了下来。他没有受伤,只是刚才那场屠杀的惊悚画面让他受到惊吓,整个人都有点恍惚。
机枪交叉火力对骑兵冲锋方队疯狂扫射的震撼场面,给了小池俊一和他的手下巨大的冲击。钢铁风暴所到之处,血花飞溅,四下里都是断臂残肢。个别倒霉的骑兵,挨上不止一发子弹,竟如腰斩般被截成了两段。那画面残忍得让人不敢直视。
小池俊一早已不复开战前的意气风发,他靠在松树下,双目紧闭,眉头深锁,一股痛不欲生的模样。
副官对他这副要死不活的模样十分鄙视,无奈职责所在还是拿着水壶走了过去。
“中佐阁下,请喝水。”副官把拧开盖的水壶递到了小池俊一的手上。
副官对小池俊一的态度是情有可原的。在他看来这个华族出身的中佐就是个十足十的纨绔子弟,一个没有真材实料的草包。这次骑兵出击驰援对金州的作战,原本的应该由骑兵大队队长秋山好古带领的。
小池俊一仗着自己是华族出身,一再向指挥官大寺安纯请战。傻子都看得出来,自从帝国陆军在辽东的花园口登陆这十天来,清军根本没有组织过抵抗,他这样的举动完完全全出于抢功劳的目的。
大寺安纯碍于小池俊一的华族身份,让他带领三个中队的骑兵,先行向金州急行军,配合乃木希典大佐攻取金州城。
遇敌后,小池俊一大意轻敌,在没有进行火力侦察的情况下,就让两个中队的骑马发起了冲锋。在攻击受挫后,也不懂变通,竟压上全部预备队,要全力冲击敌方用连射武器构筑的火力网。
在副官的眼里,小池俊一就是这次战斗惨败的罪魁祸首。他急功近利的愚蠢命令,导致这支先头部队受到了近一半的伤亡。可是,作为副官,他必须让这个草包指挥官精神恢复正常,继续行使指挥权。
小池俊一接过水壶,轻轻的抿了一口,痛苦的睁开了眼睛,看起来像一个患有痔疮又恰逢便秘的病人。
“马上向大寺安纯汇报,我们遭到了清军主力伏击,敌军携带了大量的连射武器,我军损失惨重,请求增援。”小池俊一给副官下达了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