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兵威冲绝幕(续

唐残 猫疲 1705 字 8个月前

当然说不好听的话,在封建时代的大多数时候,也只有这些道教、佛门背景的方外之人,在接受世俗供养的同时有那么多闲余和精力,去研究这些方技之术。而相对于可止充满硬核术语的机关工场现状和改进报告;边冈所在的报告则是涉及到农业生产方面的《北地用马优劣厉害疏》

比如:在人口分布相对稀疏,而劳动力有限的北地(主要是山南东道和淮南境内),其实已经出现了比价普遍的马耕现象。虽然养马,哪怕是驽马的成本远比牛高,在劳役和过冬期间需要额外追加的精饲料来补膘;但是相应的生产劳动效率(寿命和负载)却是比北方的黄牛更高的多。(南方的水牛耐力和负重更高,但是需要依赖池塘水泊来降温)

因此,在长江以北人力资源相对有限,而农产品剩余和后续加工边角料相对有所富余的屯庄里;马耕就变得普及起来。因为以旱地为主的北方地区,每年能够开耕播种和收获的窗口期,也就是那么十几、二十天而已;再加上天气上的意外因素,一旦错过了就很可能是土地减产或是绝收的后果。

(春季阳光充足而雨水少,在春雨之后的一二天内是最适宜的出芽壮苗时期;而秋高气爽空气逐渐干燥,收割后的田野很容易就脱水板结起来,因此也需要及时的垄地,以为冬小麦的播种过冬做好做准备;夏季的炎热之下同样需要在短时间内追肥追水,确保作物能够正常开花。)

所以,屯庄里的民户宁愿在日常多花一些豆麦玉米秸来喂养驮马,然后在春耕夏抢秋收等劳动生产当中,通过马耕或是骡马、驴马、牛马等因地制宜的不同优化组合,来争抢时间和提高劳作效率,以为尽可能的多开垦一些土地,以较少的人力投入多收获一些农作物。

在这种情况下,四五个人外加一马一驴骡就可以组成一个相对优化的劳动组了;一个人牵马扶犁开耕,一个负袋播种,一两个人引着驴骡拉车给种子追加水肥,最后一个人负责垄沟和修整苗圃;几乎在一天之内,就可以完成平地上二十亩棉田或是二十五亩麦田、三十亩的桑田等的耕种;

而如果通过组织效率良好的屯庄生产部门的协调,只要通过一个大队(三百人)的壮丁和一个畜牧队(八九十头牛马驴骡)的组合,就可以饶有余力的经营和耕种起方圆七、八十顷的田地来;而确保两年三获(麦豆麦)或是一年两获(稻薯)。

他们甚至还有时间在冬闲时,应募外出打零工,或是就地从事手工业以为补充家计;或又是利用间歇的零碎时间,前往小市、野市赶集,乃至进行短距离的商贩活动。因此,虽然他们一年到头在各种生产任务安排之下忙活个不停,但是相应的经济状况却是远胜周边的普通乡土人家。

而在这篇文疏的最后,也提到了另一件事情。比如与屯庄的兴旺局面相对的,则是周边那些传统乡村相继出现落荒和萧条的迹象。因为,在原来的小农经济体制下,这些普通乡人按照传统男耕女织的方式,已然竞争不过来自屯庄当中的组织秩序和规模生产效应。

除了且供自足的部分之外,无论是他们种出来的米麦还是织出来的土绢,都已然在市面上卖不上什么价钱了;也就自然谈不上能够换回到足够改善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日常必需品了,更不要说改良农具和合力添置牲畜来提高生产力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