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有人作死

抗日之战将传奇 尘土nn 3355 字 9个月前

“姓吕的?”廖凡喃喃的说道,他似乎对这个姓吕的有些记忆,但是又想不起是谁来。

“凡哥,在宴会有个姓吕的商人捐的钱仅次于康海龙!”卢黎明提醒廖凡,那天的宴会廖凡都喝多了,卢黎明可是把在场的所有人都给记下来了。

经过卢黎明的提醒廖凡突然想起来了,确实有一个姓吕的商人,他也确实捐了不少钱。

“以你们两个人的意见这件事情该怎么处理?”廖凡问孙伯勇和宋祖义。

“我认为不应该打草惊蛇,现在城南和城西的粮食涨了,但是康家的粮行没有涨价,我相信只要老百姓得到消息,城南和城西的粮行这几天肯定没有人去买粮食!”孙伯勇说道。

他们的目标是康家,不是这些商人,对付这些商人只不过是搂草大兔子,对付康家的时候顺便整治这些只想着发财的不法商人。

“我同意孙部长的意见,只要老百姓去康家的粮行买粮食,姓吕的肯定会坐不住,然后去找康家人商量对策,如果康家人挺姓吕的,我们好办了!”

廖凡点点头,同意了两个人的意见。

在姓吕的决定涨粮食价格的时候,康家早已经知道了。那些商人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为了钱财才聚集在一起的,康家当然要在当安排一个人,一来可以从那些不归康家管理的粮行赚一些,二来可以顺便监督一下这些人,看看他们对康家是不是有威胁。

然而粮食这一涨价,却让康海龙有点坐不住了,别人家的粮食都涨价了,他们家的粮食不涨价,肯定会一起当地老百姓哄抢粮食。

果不其然,仅仅半天的时间,整个大同的老百姓都得到了消息,涌了街头,直奔城东和城北的粮行而去。大同可有三十万的老百姓,即便是康家的粮行存储了再多的粮食,也不够这三十万吃的。

短短一天时间内,康家的粮库见底了,他们康家又没办法在短时间内从其他地方运来粮食。

康海龙看着自己家粮行外密密麻麻的人群,心里对姓吕的咬牙切齿。你想涨粮食的价格,他康海龙没有什么意见,但是最起码要跟他商量一下,让康家有个准备。

这一变化,让康海龙可是措手不及,为了粮仓内那仅有的一点粮食,康海龙不得不让粮行关门歇业。

可是十几万的老百姓不干了,他们不知道康家的粮库里没有了粮食,还以为康家的粮行也要涨价,老百姓都堵在康家的粮行门口,让康家人开门卖粮食。

为了保护自己家的粮行,康海龙不得已派出自己家的家丁扛着枪到粮仓的门口站岗。

康海龙第一件事情要找的是姓吕的,是他把康家搞的如此被动。

“姓吕的,你到底要干什么!”康海龙打发雷霆,这十几年来他一直修身养性,今天却大发脾气。

“吆,原来是康市长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草民罪该万死!”

姓吕的一直对康海龙撤了他的官职耿耿于怀,即便你康家是大同的地头蛇,他姓吕的也不是吃干饭的,今天的成果不只是在向新三十三军宣战,也是在告诉康家,他姓吕的在大同也是可以呼风唤雨的。

{}无弹窗

护矿队消失了,不只是特战旅的士兵找不到他们,连河北的日军也没有发现护矿队的任何踪迹。

明月当空,马万忠站在残缺不堪的城墙望着东方,已经有很多人在也看不到天空的月亮了。马万忠孤身站在黑暗,周围没有一个士兵,前方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身后是被打成粉的井陉城。

马万忠已经从胡国山那儿得到了护矿队的消息,他之所以站在城墙,是希望城外来了一批战士,向他招手,告诉他,他们是护矿队的。他们师欠下了沈正和护矿队的一个天大的人情,但是护矿队却生死未卜。

晚风徐徐,这一夜是马万忠有生以来最难入睡的夜晚。他这样一直在城墙站着,直到黑暗消失,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城墙,马万忠才艰难的迈着脚步下了城墙。

城士兵往来,他们还在清理着城的废墟,现在已经在给老百姓建新房子了,但是废墟还是不断挖出失踪士兵的尸体。

井陉城内虽然嘈杂,但是没有人说话,以为他们大多数人都失去了战友,他们只能埋头干活,压制住心里的痛苦与悲伤。

回到指挥部后,胡国山向马万忠提出了辞行,现在城的大小事务都已经安排好了,井陉是马万忠的防区,他继续在这儿插手井陉的大小事务已经不合适了。

“关于井陉的战斗我这边也会写一份详细的战况向凡哥报告的!”

作为师长,他要向廖凡负责,必须要准确的把每一次战斗的情况向廖凡报告,当然这当关于马万忠的情况也少不了,他必须要如实回答廖凡。

“马走吗?”

马万忠当然知道他们这儿的情况要如实向廖凡报告,作为下级指挥官,他们不但要为士兵负责,也要为级指挥官负责。

“部队已经在集合了,等集合起来我们出发!”

井陉的战斗结束了,马万忠师和日军恢复了战斗前的状态,但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却永远抹不去,很多老百姓都已经无家可归,要不是士兵在给他们盖房子,恐怕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对于井陉的事情,廖凡从李凌飞的电报也知道了个大概,他相信马万忠能够处理好井陉地区的事情,至少井陉的事情要大同的事情要单纯。

今天午的时候,孙伯勇已经清算完了康家在大同内的所有产业,而且还得出了一个消息,康家有人竟然在国军当任师长一职。

这一消息可让廖凡为难了,康家竟然有人在抗日的前线为国流血,这可让廖凡有了估计,廖凡并不是担心康家的那位师长回把他给怎么样。廖凡担心的是,人家在部队流血牺牲,他在后边把人家的全家都给杀了,刀这一关好管,可是人心这一关难过了。

“宋祖义你可知道,康家那位师长在何部队任何止?”

宋祖义作为大同的本地人,而且当年跟康家在大同城内平起平坐,对康家的这位师长肯定有所了解,然而廖凡高估宋祖义了。

“这位师长应该是康海龙的三儿子叫康有廷,早些年离开大同了,没有人知道康有廷的情况,听人说过好像在保定军校读过书,后来不知道他的消息了。”

康有廷离开大同的时候只有十几岁,那时候谁会在意一个十几岁孩子的情况,而且离开大同这么多年了,谁知道他会经历一些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