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对峙上了

抗日之战将传奇 尘土nn 3276 字 9个月前

于是日军开始头疼了,他们找水源的时候有中国军队在打冷枪,他们在做饭吃饭的时候有中国军队在打冷枪,他们在上厕所的时候中国军队还在打冷枪,小鬼子烦不胜烦,面对这种无赖的打法他们却毫无办法。到处都埋伏着中国军队的枪手,在他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夺走小鬼子的性命。

为了减少行军途中的伤亡,日军的指挥官下令冒着酷暑前进,只要他们完成对中国军队的包围,这些躲在暗处的冷枪手必然不能单独持续作战。

日军的计划果然奏效了,随着对独立三十三师的包围圈不断缩小,躲在暗处的冷枪手也渐渐的失去了活动空间。廖凡安排的冷枪杀敌计划,不得不在开始两个小时之后宣布告终,战士们返回工事,准备接下来的战斗。

指挥部的廖凡看了一眼手表,此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半了,小鬼子完成了初步的包围计划,但是十万大军包围这么一个小地方显然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所以日军的指挥官开始安排多余的兵力开始了天黑前的扫荡。

显然小鬼子的指挥官并没有安排今天的进攻计划,因为他们的辎重部队还被远远的落在了后方,太行山内缺乏足够的道路,尤其是宽一点的路都缺乏,日军的汽车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他们装甲车和坦克也只能停在了县城里。

完成了初步的合围,接下里日军等待的只有他们的火炮,只要火炮到位了,他们随时可以发起进攻。

第一道防线的前沿,马万忠用望远镜看着远处的日军在安营扎寨,从目前的情况来判断,小鬼子没有进攻的打算,但是马万忠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他让部队紧紧的盯着,万一小鬼子的指挥官的脑子今天被太阳晒糊涂了,不顾一切进攻,那他马万忠可要在阴沟里翻船了。

“老马,情况怎么样了?一线天方向日军的兵力可不少,足足有一万人呢!”刘春刀跑进马万忠的地下指挥部向他报告了一线天方向的日军的情况。

“你看看!”马万忠把望远镜递给刘春刀,“按照小鬼子的营地规模,我们正前方大概有三万到四万的日军,剩下的几万日军可能去扫荡去了。”

马万忠清楚,小鬼子的扫荡就是到处霍霍,老百姓的鸡鸭牛羊,这是他们扫荡的主要目标,辛亏他们已经提前通知老百姓转移了。

“没办法啊,小鬼子人数优势明摆了,我要是有这么多部队,肯定也不会让他们闲着。”刘春刀用望远镜认认真真的看着小鬼子的营地。

“小鬼子现在就是蝗虫,他们经过的地方寸草不生!”马万忠感慨道。

{}无弹窗

“我现在终于能够体会到凡哥的心情了!”李为民看着远处浩浩荡荡的日军部队感慨道。

第一次日军进攻太行山的时候,小鬼子的人数跟这次二团面对的日军人数相当,但是李为民当时作为二团的团长并没有意识到他们面临的问题,因为当时独立三十三师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廖凡一个人身上,现在李为民终于有机会面对当初的情形了,他也终于体会到了廖凡当初面临的压力和现在独立三十三师真的是处在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在北台峰山口外的日军并没有急着行动,而是在北台峰山口外开始扎营,显然小鬼子的指挥官已经意识到了这场战斗不是一两个小时内就能结束的,要不然也不用集结这么多的部队,他已经做好了长期的打算。

北台峰山口的外围,小鬼子的指挥官已经很熟悉了,因为他们在这儿吃了好几次亏,他当然要上心一些,安营扎寨,然后寻找水源解决,这诡异的热天气,万一来了一个集体中暑,这一仗就不用打了,到时候中国军队来他们的营地接手就好了。

知了依旧没完没了的叫着,配合这炎热的天气,让人心中难免升起一股烦躁,李为民在一个山头上用望远镜观察着小鬼子的一举一动,看到小鬼子开始安营扎寨的时候,李为民心里不得不佩服小鬼子指挥官的远见。

“团长,小鬼子这是想跟我们完对峙吗?”

李为民轻轻的一笑:“耐心点,小鬼子的目的在于消灭我们,他们可不会在这儿住下了,即便是小鬼子的指挥官愿意住下,他的上级可不想看着三万大军在野外啥事也不干。”

“命令所有部队随时保持战斗状态,还有告诉我们侧翼的两个营,不能硬拼,要是实在守不住就让小鬼子包围我们,反正我们囤积了足够的弹药和粮食,我们跟小鬼子还消耗的起!”

自从二团分家以来,李为民就干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按照廖凡的命令,开凿工事,打造一个地下长城,第二件事情也是独立三十三师最经常做的事情,那就是囤积物资,而且是没完没了的囤积物资,这两件事都是关乎着独立三十三师的生死存亡,李为民不敢有丝毫的大意。

北台峰的阵地现在已经被二团改造的“面目全非”。整个地下工事就像是迷宫一样,辛亏二团的战士早已经熟悉了,估计小鬼子即便是拿下北台峰表面阵地,当他们来到北台峰的地下工事的时候,估计小鬼子会迷路。

在李为民看着山口外忙着修整营地的日军的时候,山西方面日军的指挥官也同样用望远镜在看着太行山。此时太行山一片祥和安宁,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也许是由于天气太热,也许是由于周边的环境太嘈杂,小鬼子的指挥官并没有听到知了或者鸟叫的声音。

看着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群山,小鬼子的指挥官并没有多少兴奋或者激动,他也很想建功立业或者是为大日本帝国效忠,可是眼前的大山深不可测,表面上看着很宁静,一点这种宁静打破,不知道要有多少人倒在着山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