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长风(三)

宰执天下 cuslaa 2313 字 8个月前

就像是高压锅炉,必须装一个减压阀,给超过锅炉压力限度的蒸汽一个安全的去处。

过去各地无业流民是去陇右,去西域,去云南,去南洋,如今更能去日本,去涿州,去大同,日后还能去幽燕、云中、辽东、高丽。

总之,就是移民。

如今按照都堂的规定,各州各县每半年一起,都要上报没有产业的户口名单,如果没有三等以上户具结作保,就必须每月到衙门登记,直到其找到差事有人担保,或者主动申请移民。前往各地的移民,由朝廷安排去向及路途上的饮食,还有落脚地的房屋、田地、种子和农具,移民只需签字画押,然后用上十年的时间,还清身上的欠债。

这一套手段,是十几二十年来,不断完善的。客观证明,效果还不错。西域十七城,平均每座城池,都有了上千户口,新得的河中之地,已经有上万户迁移过去。远离中土的西域已是如此,稍近处如云南,南洋,更是年年都有万户以上的移民。

人口外流如此严重,情理中州县户口必然大幅减少,亲民官磨勘考绩能不拿下等就是背后有人了。可实际上闰年造册时一查,各州县的户口几乎都是有增无减。

医疗水平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增加,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便因此不断增长,而且是十二三年就翻上一番。只要学过数学,就知道这样的增长率有多么可怕。

韩钟听父亲说过,国中人均寿命的增长是有极限的,而且很快就回到顶。天下黎庶能够享受到的医疗水平有限,京中官户的平均寿命能达到六十以上,而百姓们最多也只能将人均寿命拉到五十岁。

最终中国本土的人口大概会落到四亿上下——这是自然学会内部的数据。

相当于现在两倍,是二十年前的四倍!

人口,土地,粮食。

这才是国内真正的矛盾。

至于民党、帝党,匡计宋室,诛奸扶正,只会是矛盾爆发的引线,绝不会是主因。

所以最近发到韩钟手边的上下文函,日常庶务之外,说得就只有一件事——

开拓!开拓!还是开拓!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王寀的话,韩钟深以为然。

但王寀的担忧,韩钟却不以为然。

按他父亲韩冈的说法,萧墙之内,从来都不会没有矛盾。

外部有矛盾,内部有矛盾,最终只看哪个矛盾更大,更迫在眉睫。首先解决主要矛盾,这是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如果弄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那铁定会铸下大错。

以如今中国之大,中国之强,内忧自然远大于外患。

中国周围,不是藩属,就是羁縻附庸,稍有点声气的黑汗垂死待毙,为患百年的契丹苟延残喘。

要说矛盾,肯定是内部更加尖锐。

所以王寀的担忧,无谓,且毫无意义。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人人都知道的这一点,关键在于解决,而不是指出。

而王寀却像是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看得见问题,却给不出一个有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送走了王寀,公厅内恢复了平静。详检官公厅外的走廊上,脚步声时时响起。枢密院主楼内,官吏奔走往来,日以继夜。

都堂荷天下之重,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每一天,都堂都要收到数以千计的文函、申状、奏表,都要批复下达同样数量的堂贴、札子。

韩钟详检官的一天,平均要亲自处理四百件以上的文件,加上他手底下的官吏,轻而易举就破千数。

每一份公文的背后,都交织着矛盾、争执、妥协、交换,满满的都是利益。

而只要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天下必至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