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宴火(六)

宰执天下 cuslaa 3379 字 9个月前

跨过正门,消毒用的石灰水和醋的味道越发的浓重起来。但更加浓重的却是不知来自于何方的阴湿之气,让人感觉门内的气温陡然一降,无处不在的暑气竟然被驱散不少。

尽管黄裳在继续深入这座临时医院之前,他先在门房处换了一身外套,就跟其他医官一样,把浅蓝色的外袍、帽子和口罩都穿戴上了,还因此对暑热倍感难熬,这时候就感觉自己身上的衣物似乎穿得单薄了一点。

“此处倒是清凉。”黄裳道。等这临时医院撤销,到这里避暑倒是不错。

焦院长似乎有些疑惑,看看天上的烈日,感受到脸上身上的汗水,哪里凉快了?“刚才才看的三十五……”再看看跟在后面的一群蒙面大汉——大部分人其实已经把口罩给拿下来了——前胸都是深色的汗迹,“哦,你们都去做事吧,不要跟着了。”他急急忙忙的赶着人,却把黄裳的话给丢一边了。

十几个医师、医生大部分都走得有几分不情不愿。能在开封知府面前露个脸,日后的道路能顺畅很多。天下医师数百上千,医生更是车载斗量,每年都有数百人从医学里出来,可能成为翰林医官的也就那么几十号人,若是有一个都堂中的宰执支持,区区一个医官又算得了甚么?黄裳看得出来,这几个人肚子里怕是都骂到了这焦熙的祖宗八代了。

焦熙却没看出来,还在跟黄裳说,“还得请大府送些冰来,太热了,病人吃不消。”

黄裳点头答应,心里叹着,当真老实人,难怪被推过来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焦熙带着黄裳走在二圣庙的正院里,绕着院子走,正院的中央搭了好几排架子,拉起了十几条绳,一条条床单就挂在绳索上。

焦熙道:“院中的病人主要还是热痢,占了八成,都安置在正殿和东厢处。剩下两成,就是其他疾病,在西厢分隔安置。每天至少要换上一床被褥床。垫用的稻草也得天天换,换下来的都得烧掉。还要清洗被污染的衣物、被褥,但热水不足。”

黄裳明了,“稻草没没问题,另外,还要一台锅炉?”

焦熙道:“原来的那一个太小了。”

提供开水的锅炉是医院的必备物品,被病菌污染的衣物,最好的消毒方式是在清洗后在开水锅里煮上一刻钟。开封府许多大户人家购置锅炉,都不是为了日常饮用水的安全,更多的还是给衣物消毒。

“没问题。”

“冤枉!大官人,小人冤枉,小人冤枉啊。”

黄裳的前方,围墙下倒着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三个大字——避瘟丹,还有一圈小字,黄裳没戴眼镜,看不清了。不过更显眼的还是被捆在招牌旁的一个男子。原本被草木遮掩,黄裳这一行刚靠近,猛不丁就听见围墙下的草木中有人大声喊着冤枉。

黄裳转过脸,似笑非笑,“怎么回事?”

黄裳的目的地新生医院,设在了外城西南的二圣庙。

这是按照灾伤条例,灾后设立临时的疫症病院,将疫症患者集中到一处来医治。

将新生医院设在二圣庙,还是黄裳决定的。

庙中二圣,是仲由、端木赐,也就是子路、子贡。尽管科举制起自隋时,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开始有传说庙中两个活在隋前千年的圣人弟子对科举极为灵验。许多参加贡举的士子,都会在考试前过来参拜一下。

不过换个说法,就是每三年才得兴盛一回,平日里,香火少,客人也少。比起香火鼎盛的寺院,或是其他宫观,更加适合作为疫症病人的治疗所。

过去还有将旧军营改作医院的习惯,如果直接在新城中寻一座军营做临时医院其实更方便一点。可是以如今京师的地价,像军营这等占据大片地皮的场所,正在使用还好,一旦闲置下来,就像苍蝇永远不会放过飞进粪坑的机会,今天早间在汴阳坊遇到的那些人的主家也绝不会放过。

仅这半年来,从黄裳手上就批了十四块城中的地皮。有老旧官宅,有府属官产,都拿出去扑买。至于军营,归属于枢密院,更是一批批禁军调出城,一座座营房卖出去。新城的五十里城墙之内,几乎所有的空地,都已经被开发或是预定被开发了。

说起来京师地皮的扑买是价高者得,其实也就是京师本地的大族多一点,宗室、贵戚们占了其中的大部分。如今天早间那等派人去贫家里坊搜罗房契地契的,在这群人中,还只能算吃残羹冷炙,根本排不上号。

有一等有能耐的,全都是做大买卖,手大心也大。瓜分了官府和枢密院放出的地皮不说,还收买了几家报纸,呼吁把京师的几座监狱给迁出去——府狱、台狱、大理寺狱,占地都不小。更有甚者,甚至打上了开封、祥符两赤县县衙的主意。

名义上,开封、祥符两县分掌东京城东西两侧,但实际上,一直都是开封府府衙治城中,县衙治城外,因而今年年后就有风声说,干脆就把两座县衙搬到新城外去,这样县中衙役去乡里办事方便,城内也能多上一坊之地。

黄裳知道风声从何处起,谁在打主意也清楚得很,他本人对此也很恼火,官府的威严竟然被贪欲踩在脚底,只是在都堂中,在议政会议上,黄裳的想法并不占主流。两位相公放任,以至可以说是鼓励宗亲贵戚往这方面发展。不论是互利互惠,还是养猪待杀,黄裳都不便就此事有所异论。

反正就是看着吧,看其起高楼,看其宴宾客,看其楼塌了。知道进退还好说,若是继续不知好歹下去,黄裳知道,都堂诸公真不介意拿着几个民愤极大的换一换民心。

经过了几处正在兴修楼房的工地,离开了让黄裳心思波动的主因,车速忽然慢了下来。

正在假寐的黄裳睁开眼,伴当探头向窗外看了看,回头道:“五郎,到了。”

说是到了,其实离山门尚有半里的林荫道。前方两重鹿角挡路,只留了中间一个路口供车马通过。有一队士兵在路口守着,免得游人乱闯乱撞,误入医院。

早一步得到黄裳亲随的通报,远远的看见黄裳的仪仗和马车到了,把守路口的官兵便将鹿角搬下路,行礼恭送车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