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的是……”将赌注押在忠献上的一个编辑道,“要是以文正谥楚王,岂不是以新学为正?难道韩相公甘心?”
“哪有这种说法,文正本是文贞,又与圣教道统何干?”
文正本为文贞,因避仁宗讳,方才改为文正。所以开国以来,谥文正的不过王曾、范仲淹,但从文贞改为文正的,还有真宗朝的名相王旦。
唐梓明已经从总编辑的房内出来了,看着编辑们还在闹,他就插话道,“各位,其实追赠、谥号这些都是小事。”
“这些都是小事?还能有什么大恩典?”
“朝廷还要楚国……”唐梓明顿了一下,改口,“是楚王配享熙庙。”
“这话倒有趣了,除了王楚王,还能有谁够资格配享熙庙?”
“这哪能叫恩典?富太师是很勉强。但王太傅放在这里,挑不出其他人能比了吧?”
配享,也就是祔祀。或者是文武之道上极其出色的古之名人,被供入文庙武庙,与孔夫子或姜太公分享香烟。或者就是一朝将相的牌位被迎入太庙,与他所侍奉的皇帝一同享受后人的祭祀。
除了文庙武庙陪祀的牌位多一些,太庙诸帝,每位皇帝身边也就两三个文武大臣有资格享受祭祀。
太祖身边是赵普、曹彬;太宗庙以薛居正、潘美、石熙载配享;真宗是李沆、王旦、李继隆;仁宗是王曾、吕夷简和曹玮;英宗朝无武臣可入太庙,故而只有以韩琦、曾公亮配享;至于熙宗,宰相好几位,但过世的宰相中也就富弼被送进去了,其他都不够资格。
但王安石,富弼不够资格,他都够资格。没有人比他更适合陪着熙宗皇帝了。
让王安石配享熙宗庙,这只能算是应有之理,不能算是什么大恩典——连恩典都算不上。
看着唐梓明卖关子的样子,倒是有人灵光一闪,“莫不会是奉入文庙……不对,是陪祀文庙?”
听此人一言,厅中一片哗然,连宫正都在房间里坐不住,蹦了出来。
唐梓明点点头,“正是。”
更大喧哗声响起,谁都想不到朝廷会这么抬举王安石。
是的。
是抬举。
灵牌画像奉入文庙,真正要计较起来,也可算是陪祀,少不了一炷香。但文庙之中,有偏殿后堂,供奉了上古以来的先贤、先儒,加起来一百多人。对王安石来说,侧身其间,算不上什么恩典。
世间公认配享孔子的,是亚圣颜回【注1】,放宽一点,就只有十二哲。而且是最近的世间,过去,陪祀的就只有十哲。
唐时,列孔门十哲,由孔子的十位最有成就的弟子,配享孔子。其中亚圣颜回居首,站立在孔子身侧。
前些年又加了子思和孟子,为十二哲——这是因为无论新学、气学,都是自称继承了思孟学派的道统。
现在再加一个王安石……
“这就是十三哲了。”
“日后或许更多。”
一人随口一句,厅中陡然间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想到了一件事:今天能添上王介甫,日后就能加上韩玉昆。
注1:孟子在宋之前,并非儒学主流,最早被官方封为亚圣的是颜回,为唐玄宗所封。不过自唐韩愈后,孟子的地位不断提高,牌位也是自文庙的后堂迁入正殿,但直至宋后,孟子一派彻底压倒其他儒门分支,孟子方才成为亚圣,而颜回被改为复圣。
另外再说一句,孔子在唐之前,只是先师,先圣乃是周公旦,文庙祭先儒,正面是周公,侧面陪祀的才是孔夫子。
。
楚国公王安石的丧礼正在进行中。
京师中的官员,但凡稍有点头脸,无不登门吊唁。
京师里的大小报纸,也纷纷将大量的版面腾出,用来报道王安石的生平,并对新法大加褒扬。
而在楚国公府中,王安石的女婿和孙女婿,或者说宰相和皇帝,他们所闹出的那点争执,尽管还没有传到市井之中,不过对齐云快报社这样的大报社,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论起家中内事,普通大臣家里,都要严密过皇宫。但皇帝和宰相的争执,发生在刚刚去世的楚国公家里,正是人多口杂的时候,怎么都不可能避免散播于外。
宫正咬着笔杆,对着一篇稿件愁眉苦脸。
稿件的内容倒是简洁明了,就是对朝廷大臣追赠时,所依循的条贯、事例进行深度披露的报道。
而宫正要做的,不是修改稿件——因为这篇报道,刚刚通过了社内的编辑长会议,已经定稿了——而是要针对这篇报道,写下一篇评论。
针对的是什么事,在编辑部里是不问自明。
这就是宫正所了解的宰相韩冈的一贯做法。
方便披露的消息,与其等到外面的小道消息不受控制的乱传播,还不如自己先和盘端出——当然,怎么说即不违背事实,又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这还是有技巧的,也需要经过仔细考订。
而不方便披露的消息,就在传播开来之前,像种痘一般,先来上几剂疫苗,几篇看似不相干的报道,给读者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这样消息散播开,也就没什么大影响了。
星星点点散布在这几天的报道中的介绍,其实已经介绍了宰臣过世之后,朝廷追赠的流程当如何,还有王安石的身份地位,大约能得到什么样的追封。配合上今天的文章,等到那一事传到京师军民耳朵里时,足以让人觉得皇帝当时是无理取闹,故而惹恼了宰相。
不过为了将事情办得更加稳妥,还需要一篇合适的评论。
不能让读者在事后觉得这篇报道和评论就是为了那件事做铺垫,又要让读者在听到那条消息后,能立刻明白皇帝当时的险恶用心。
作为报社之中资深编辑,已经拿到了高级编辑的职称,距离编辑长一步之遥,离总编辑也不算遥远,社内有资格撰写要闻评论的十数人之一,宫正在这方面的水平也算是有口皆碑。
只是再如何有才,想要将评论写好了,也是颇费思量的一件事。
相对于坐在小间里,苦思冥想的宫正,外面的大屋中,一干编辑则是心焦气躁。写评论可参照原稿,但等待的消息没传回来,他们就什么都写不了。不过还有一部分,是为了一些不着调的私事。
“应该出来了吧?”
“谁知道。都堂那边一向是慢。”
“好歹先传些消息回来。”
“应该快了。应该快了。”
“新来的那个唐……什么的,年轻能吃苦,方翁当会让他带着消息先赶回来。”
都堂自成立后,避免有人造谣惑众,同时为了沟通内外,不让下面州县隐瞒朝廷德政,故而就按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各家报纸通报朝廷的各项决议。
不过也只有得到都堂认同的记者,才有资格参加都堂的新闻发布会。
一张打着都堂钢印的出入证,就是作为一名记者,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至今为止,总共也发了三十来张,对应着三十几名记者。年长的有六十多,最年轻的也有四十向上,无不是沉稳干练,而且不会惹是生非——都堂的角度。
这些个资历老、情面又大的记者,拿着自己的证件,自都堂出去后,往往都有一群小官围着他们奉承。
齐云快报社虽是顶尖的大报社,都堂出入证也不过曲曲五张,除去三张属于正副总编和一位编辑长的出入证,真正跑都堂新闻的,也就两人而已。
今天值日的那一位,年纪大了些,吃不得累,但人脉深,情面足,社里离不得他。报社就安排了一个小记者帮着打点,顺便传送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