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77)

宰执天下 cuslaa 3724 字 9个月前

卫朴在数学上的水平,的确是过人一等。在学者众多的自然学会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能与宰相说上话,章回除了羡慕,说不出半句不是。

会场内,已经布置好了。

进门的正前方只有一个木台。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找来了这么多椅子,以木台为核心,摆成了前后三层的半环形,留了几条贯穿内外的辐射线作为行走的通道。

如此布置,坐在木台后,说话也能让大部人都听见了。

不过要是这间大厅能够进行改造,中间木台上说话,全场都可能听得一清二楚。

现在修改已经不现实,章回想,要是几年后的修好的学会新会所,能够在设计时就能考虑到声音的问题,那就好了。

此外,日后的大会只会越来越庞大,没有足够大的空间,可就只能人挤人了。

不过要想专门设计一个能供千人聚集的会场。只是座位就很麻烦了。

章回分心他事,回过神来时,就听到旁边就在说话,似乎也在议论新会所是否能造出更大的专用会场。

听了就几句,章回嘴角就不禁带了微笑,不是嘲笑,而是认同。

“旧时厚古薄今,以古为尊,而气学格物,则是古者为今人奠基。且水势向下,内低外高,也正合韩相公曾经说过的海纳百川之理。”

这是想造一个碟形的会场,让宰辅议政坐在中间低处,其他会员一层层往上坐过去。

让章回来说,这个想法的确是不错,用来说服人的论据,乍听起来也有几分道理。如果有时间,章回也愿意往里面插上一脚,

但章回没打算分心太多,很快就从新会所连材料都没有备及的窘境中,返回到近在眼前的大会。

早在两天前,一本本还带着油墨味的小册子就发到所有与会者的手中,封皮上没有字,白纸一张,里面就是大会这一天的议程。

总数三百零七人的会员代表,将对学会章程的草稿一条条的进行讨论。

包括宰相,包括布衣。

章回的心又跳了起来,天下间,又有哪位宰相能如此宽容大度?

天色一点点的亮了起来,来到会场的会员们也越来越多,宰相,议政一个个登场亮相。

所有人都到齐落座,韩冈走了上来,来到木台之后,犀利的视线扫过全场。

会场中,飞快地静了下来。

“很高兴能在这个会场上,见到诸多老朋友。更开心能在这里,见到许多新朋友。”

“能加入自然学会,能为学会而努力,都是同心同德的同志,眼前,有三百零六,在天下,有三千一百一十七。在二十年前,这是只有在梦中出现的事。而在时隔二十载的今日,则早已远远超过旧日的想象。所以对诸位旧雨新知,我……韩冈,有些肺腑之言想与诸位说一说。”

韩冈的声音厚重凝实,仿佛从丹田而出,传到会场中的每一个角落。

所有人都在专注的聆听着。

韩冈停顿了一个,然后开口,

“我有一个梦想。”

尽管很晚才入睡,可章回还是天还没亮就起来了。

只是他推开门,一盆清水便已放在了他门前的木台子上。

左右两边的客房门前,洗漱的清水都端来了。只这件事,就不能不让人感叹,学会的服务出色。

伸了个拦腰,章回回头从房内把洗漱用具都拿了出来。

牙刷,牙粉,水杯,手巾,还有最新出来的香皂。这些日常洗漱用品,都是抵达学会之后,一套一套的配发给每一位会员。

其中应该属香皂最为稀罕。从原理上说,香皂应该是用火碱处理油脂,再掺上香精制成。

章回在《自然》上就看过相应的论文,说是在茶籽油中掺入火碱,加热冷凝后的新物质,可以用来洗手洗衣,远胜皂角,有益于清洁厚生。

当时手边没有火碱,所以章回没能做相应的实验,后来新论文层出不穷,章回就抛到了脑后。可过了仅仅一年多,脂砚斋的香皂就已经在江南卖得十分红火了,稍差一点的没放香精的肥皂则有了十几个牌子。只是无论香皂还是肥皂,都是章回一时买得起,却长久用不起的价格。

不过让章回喜欢的,不是打着脂砚斋印记的香皂,而是搪瓷口杯。

铁胚搪瓷的口杯,一直听说有,可在市面上很难见到。

这一个口杯,还是章回的第一个搪瓷器皿。上面有自然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字样,白底红字,排列如拱桥,桥下就是自然学会的经纬叶标志。口杯制作得极为精美,让章回爱不释手。

口杯舀了清水,拿牙刷沾了牙粉刷牙,再用手巾香皂来洗脸洗手,一套下来,清清爽爽,比过去柳枝沾盐不知要好多少倍。

章回梳洗好,一位少年就进院来,端起这盆脏水,就准备端出去。

章回冲他点点头,道了声谢,而少年则放下水盆,正经严肃的回了一礼后,才又端上水盆出门。

学会会所中,为会员们服务的少年有上百人。都是只有十几岁,除了稍带一点关西口音,其他一切都让认跳不出毛病来。

身穿同样式样的衣冠,一个个沉默寡言,有礼有节,最重要的还是都读书识字。

按章回这几日的了解,少年们并不是仆人,全都是从雍秦商会那边调过来的工读生。

也就是家里贫寒,无力学费,受到了雍秦商会的资助,半日上学,半日在商会中做工。

就像京中送报的报童,也都是一大早就送报,剩下的时间在报社资助开办的学校中读书,到了月底,还能拿到不算太少的工钱。相比之下,绝大多数店铺里面做学徒的,可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一般都是三年白工,然后就是四季新衣,逢年过节的红包而已。

这些工读生,从蒙学开始读起,其中出色的,还能上小学,中学。八九年的时间,一半在学,一半做工,等到毕业,通过县中的考试,拿到秀才的资格。

据章回听到的小道消息,其中有好几个,都已经是本州的诸科贡生。这传言,章回不能确认真假,不过他的确看到一个已经是学会会员的工读生,胸口上都佩着学会的经纬叶徽章。

一个学会会员,想要去考一个诸科出身,绝对是手到擒来。

就像章回,他早就拿到诸科贡生的资格了。要不是通过通信得知,下一科,朝廷将会在诸科之外,增设一明理科,以自然格物之道为主,章回就准备去考明工科或明算科了。

而如同这些工读生一般的少年,在关西又不知凡几。

这两日,章回打过交道的一个书办,曾经自豪的说,雍秦商会每年资助的蒙学生,在关陇之地是数以万计。其中能够读到小学的,至少能有一半,这一半人之中,又有两成能够上到中学,拿到一个秀才。

由此比例,文萃之地的称号,怕就不是江南诸路,而要转到关陇诸路来了。

有些数据都是公开的,只要有心,都能找得到。而不少有心人都将数据进行了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