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钲悻悻然的口气,让王寀了然。就是他自己,也不喜欢什么事都被父母打点好,自己只管坐着等。
“那钲哥你今天出来是做什么的?”王寀问道。
“就是来找十三叔你。”
两人的年岁相差不大,但从王韶、王厚与韩冈的关系顺下来,王寀的辈份理所当然的要长上一辈。
“三丈找我?是有何事?”
韩钲摇摇头,“不是大人,是娘要找十三叔你。”
“三嫂?”王寀难得吃了一惊,“三嫂找我何事?”
“前几日,祖母知道十三叔上京读书了,特地多送了一份特产来,娘本来是想让人送来的,后来一想,正好十三叔好些日子没登门了,就让小侄来请十三叔你。不知十三叔今天有空没有?”
也不等王寀考虑,韩钲就上前挽住王寀的手,笑道,“今天有空就去家里。前几日,大人还提起十三叔呢?”
“三丈怎么说?”王寀稍稍有些紧张。
“上次十三叔来家里,大人是怎么说的?‘进京上学半年了,除了一开始住了一阵,之后就登了两次门,这是把家里当外人看了?’记得十三叔当时说好之后会常来,这一个月过去了,也没见十三叔你上门,不知十三叔的常,是哪个常?。”
王寀苦笑起来,“这不是学业忙嘛。”
“再怎么忙,一天的空都抽不出来?”韩钲摇头,“十三叔你也别跟侄儿解释,等回去见了大人,你跟大人说。”
被韩钲强拉着脱不开手,王寀很是无奈的被一路强拉到了宰相府上。
两家是通家之好,韩冈与王厚更是情同手足,又约为婚姻,这让王寀根本不知该如何拒绝韩家的热情。
不过到了家中,韩钲拉着王寀来到韩冈的外书房前,守在门口的元随拦住了两人。
“二郎,十三郎,还请稍等一下,相公正在见客。”
“谁来了?”韩钲扬眉问道。
这个时候并非他父亲见外客的时间。休沐之日的午后,韩冈不是看书,就是写书,或是审核论文,除非有急事,否则根本就不会见客。
“是王家二舅来了。”
“哦。”韩钲回头冲王寀笑了笑,笑容中多了几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苦涩,“看来亲事终于是定下来了。”
。
觐见后的次日,吕惠卿登上了列车,离开了东京城。
对于他的离去,依依不舍者不乏其人,朝野内外,都有大批的人感到惋惜。
稳固的两府,稳定的朝堂,需要资历和人脉才能跻身的议政行列,理所当然会有大批所谓怀才不遇、认为自己升得太慢的人想要改变现状。
不过朝堂上,敢于将心情宣之于口的官员少之又少,只有国子监中,年轻气盛的学生们,才有臧否时事的胆量。
王寀从国子监出来,在附近找了个食肆坐下没半刻钟,就又听见旁边有人说起上京诣阙又匆匆离开的吕惠卿。
这算是什么大事?至于你也说我也说,说了一遍又一遍?
王寀觉得这些人真是闲得无聊,有空去赛马场和球场,要么就去甜水巷,或是各大瓦子,看百戏,看杂剧,或是逛街,从大相国寺万姓交易的集市,到日出即收市的鬼市子,打发时间的去处,京城中实在多的是。
但话还是往耳朵里面钻。
“就这样结束了?”
“太后好恶分明,吕宣徽也是有心无力。”
王寀撇了撇嘴,所谓好恶分明,就是在说向太后偏听偏信。
但他们也不想想,太后对章惇、韩冈、张璪等人信之不疑,完全是因为几人都是立有殊勋,是定策勋臣。
而吕惠卿,先帝发病之夜,他不在,戾王宫变之夜,他同样不在。身无尺寸之功,太后怎么可能信任他?
“朝廷会怎么处置吕宣徽?”
“还能怎么样?罚俸而已,照旧外任。宰辅就有宰辅的待遇。”
王寀有些烦躁的拿筷子戳着盘子里的木樨饭,实在让人没胃口吃。饭粒太软,鸡蛋太硬,葱花糊了,用的还是发黑的粗盐,吃起来有股子苦味,这样的厨师死后应该下油锅地狱,这样才能让他知道什么叫做火候。
这样的食肆究竟是怎么维持下来的?王寀真的很纳闷。而且旁边还这么吵。
像吕惠卿这样当朝哭出声来的宰辅,最多也不过罚个俸而已。心念天子,感怀先帝,难道还能说他这位忠臣不是?所以说吕惠卿奸猾。就是奸猾在这个地方。
“常言说君臣犹父子,子为亡父哭,越是动情越是合乎礼法。行止皆合礼节却一个劲的干嚎,怎么比得上真心诚意的痛哭一场。诚心正意四个字,在气学中与格物致知同样看重,御史台要惩治吕惠卿,韩相公可能厚着脸皮点头?就是他拦下来的。”
不拦下来又怎么样?平白给吕惠卿增添声名。
听得厌了,王寀刷刷的划着筷子,几口将难以下咽的午饭弄进肚子里,会过钞便出了店,打定主意下一次再也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