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向西去。旧酸枣门上,一面红旗招展。
而内城西北角,俗称金水门的天波门尚无变化,不过北面的两座主要城门已经拿下,剩下的最后一座也不会再拖多久。
“看好了。”李信点了一名班直,“城中何处有乱,立刻来报。”
安排了人手监视城中,李信随即下楼。
城门控制在手,并不是为了防止叛逆的家属逃窜。逃出去几个也无妨,跑也跑不远。关键是要能够控制得住京城。守住了内城城门,不论外城内城,一旦有变立刻就能出动,更能阻隔内外交通,让叛逆的残党不至为乱。
站在城头,脚下就是朱雀门。
朱雀门的门额,嵌在青砖砌起的墙面中。
朱雀之门四个大字,在城头上看不见,不过进出城门时,李信早看得多了。
当年太祖皇帝经过朱雀门,看见门额上写得却是朱雀之门,便问赵普,为什么不直接写朱雀门,却要加一个‘之’字。
赵普回答说:‘语助耳。’
太祖皇帝嗤之以鼻,‘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这个典故,李信从韩冈这边听过,也从张守约那里听到过。
对文酸措大的嘲笑,张守约是暗里说,韩冈却是讲的明白得很,在李信这位做武将的表兄面前,丝毫没有为同类遮掩的意思。
到了今天,就是彻底的见了真章。见言语不通,直接就挥锤敲碎脑袋了事。
要从骨子里来看,李信觉得自家的表弟尽管把文职都要做到了顶,可终究还是武夫的脾性,有李家人的血。
好痛快!
不敢宣之于口,可李信还是这么想。
好痛快!
……………………
“惩治叛逆,不能只求一个痛快。”
韩冈用火炮炮声,给了众宰执一个再充分不过的理由,让他们可以去维护誓言。
“如今军心不稳,人心不定,要安抚人心,就不能只图刀下痛快。”
“如曾布、薛向之辈,诚然死不足惜。但万一因为忧惧王法,叛逆余党铤而走险,蛊惑军心,发动兵变又如何?”
“此刻贼众必心怀忐忑。更要提防狗急跳墙才是。”
“现如今,误从逆贼的禁卫和禁军,皆在看朝廷如何处置曾布、薛向等叛逆。如果朝廷饶了他们的性命,所有人都会安心下来。如若不然,忧惧之下,必会有人要做搏命一击。”
宰辅们轮班上阵,将兵变这块警示牌高高竖起。
没有一位重臣,现在敢拍着胸脯说不会有兵变。万一说了之后兵变当真发生了,他们就立刻会被推出来做替罪羊,成为安抚乱军军心的牺牲品,而在兵变中受到伤害的京城百姓,更不会原谅他们。
如此危险,包括李定在内,一个个都沉默了下去。
。
回声从天际传来。
青天白日下,仿佛无云的天空中,打了一声旱雷。
那是火炮的声音。
统率天下第一支炮兵部队的李信,对此十分肯定。
只是不知是什么因素,火炮的轰鸣却似乎是从高空中传到了李信的耳朵里。与火炮应该所在的位置完全不一样。
不过从望远镜里,还是能清楚的看见北面接近皇城的地方,有着浓烟腾起。
烟火升起的地方,与军器监的一侧外墙似乎很接近。但从质地精良的千里镜中,依然能分辨得出火场与军器监有着一定距离。
将千里镜拿开了一点,李信偏偏头,瞟了一眼朱雀门的城门官。
“那是两位大王的府邸。”狄贤心领神会,小声的在李信身边确认道。
“叛乱的只是赵颢。与三大王无关。”
时至今日,再不用对赵家的二大王保持敬意,已经可以直呼其名。
狄贤不敢乱言乱动。
随着朝会结束,朝臣们纷纷离宫,赵颢与蔡确叛乱失败的消息也传到了京城之中。
而狄贤这位守着内城正南门朱雀门的城门官,却更是早一步得到了消息。
看到李信带着一部兵马赶过来,还拖着传说中神乎其神的火炮,误以为是叛乱的狄贤都已经做好了死战……好吧,是战死的准备。
幸好在过来的兵马前面,有一名内侍先行一步,将诏书宣读,让他不用从战死和降贼两条路中再纠结了。
‘看起来很顺利啊。’
李信想着。
李信与王厚一同出皇城。王厚去军器监拿弓弩,而李信也去军器监走了一趟,不仅仅是带出了手下的兵,更将轻便的虎蹲炮都带了出来。
至于更重一点的野战炮,安装了炮车的仅有两门,他分了一门给王厚,留给了自己一门。还送了弹药去宣德门给郭逵,皇城中的火炮只是礼炮,平日只是放空炮而已,但装上弹药,立刻就能杀人。
将二大王的府邸都点着了火,是不是王厚一炮轰到了厨房或暖阁,将柴堆、石炭堆给点着了?
王厚倒是干得好,二大王府烧起来后,不少人就能安心了。待蔡确、曾布和薛向家里都烧起来,日后不知会有多少人感激王厚和背后的韩冈。
将千里镜的镜头稍稍开了一点,李信顺着内城的城墙望过去。一点细小的艳红色,就映入了眼底。
从近而远,每一座城门的敌楼处,都挂起了一面红旗。
东面的保康门、汴河角门子、旧宋门、旧曹门,西面的新门、旧郑门、汴河水门,都在一片素白中,有着微小却显眼的艳红。
当镜头移到正西的梁门处,正正看见一面红旗在缓缓升起。
‘手脚倒是麻利。’李信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
他方才出了军器监,便带着人马和火炮,径直来到了朱雀门上。
就像皇城的宣德门和外城的南薰门一样,位于正南方向上的朱雀门,就是内城的正门。在正门处,驻屯的兵马最多,地位也最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