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昆你觉得他说得对?”
“没去过两浙,更没看过钱塘潮,那边的地势一点也不清楚。”韩冈其实去过,甚至还亲眼见识过八月十八钱塘潮,“不过海潮是日月所引,这点倒是没错,地势的原因也能说得通,看起来是有些道理。就算有错也没关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允许犯错误的。”韩冈笑着,“子容兄你那边呢?”
苏颂点点头,“也有两篇挺不错。一个是说北辰的角度不正,并不是正北。”
“沈存中已经说过了吧?”
发现北极星角度不正,在这个时代,不止沈括一个,很多人都有这个认识。
“但这一篇说得更清楚一点。”
“哦。另一篇呢?”韩冈又问道。
“另一篇是议论金星、水星哪一颗更靠内。”
“哪一颗?”
“当然是水星。金星容易看到,水星却难得多。”
“真够简单的。”
“文章中没那么简单。对了,通讯会员……”提起韩冈生造出来的新词,苏颂还是觉得拗口,顿了顿,“通讯会员他们定的份要一本本的发出去,送到的时候也不能比送去书坊要迟,这是要提早发啊。”
“这些杂务就让下面的人去操心吧。”韩冈笑道,“子容兄你别太操心了。”
“倒也是。”苏颂笑了笑。
自然书社虽然是韩冈、苏颂,还有沈括担任审稿,但下面还是雇了编辑、书办、杂役,拢拢总总十几人,琐碎的杂务还是交给那些人去做。
比如文印,制版,发卖,现在又包括了通讯会员的登记。
所谓通讯会员,是新设立的自然学会的成员。而《自然》,就是自然学会的会刊。订购全年的《自然》,便能成为当年自然学会的通讯会员。想成为正式成员,则必须有超过三篇论文在期刊上发表才行。
一旦成为正式成员,便能够得到一枚徽章和一份证书,同时不用再订购期刊,直接由学会免费寄送。等到正式成员多了之后,就开始选举会首,将自然学会正规化,以便传承下去。
本来苏颂是想将会员的标识做成是腰牌的外形,不过韩冈觉得还是别在襟口更为显眼,也更别致一点。苏颂对韩冈这种奇怪的审美观无话可说,他也没有争执的兴趣,系在腰带上,还是别在胸前,他都是无所谓的。
苏颂抬头望着天空,干净得没有一丝云翳,“今天天气好,得早点回去。”
他那具当做宝贝的望远镜,刚刚更换了反射镜片,这两天正在调试。昨日轮值,宿卫宫中,念着家里的望远镜,苏颂的心里如猫儿挠着。
京城的冬天,清明的天空不多见。这段时间夜中,而石炭的消耗也节省了不少,让天空也变得更干净了一点。正是观星的好时候。天上的星辰移动从来都是不等人的,错过一日,可就要耽误不少时间。
“的确得早点回去。”韩冈也抬头看了看天,转头对苏颂道,“犯了宵禁也不好。”
这段时间,开封城中一直都在宵禁中。丧期禁乐,管制也严格,现在丧期算是结束了,可禁令要三个月出头,才过去了十分之一。不过严禁闲人夜行的宵禁,则没几天了。再拖些天,京师中不知有多人要饿死了。
“子容,玉昆。”
听到身后有人唤,韩冈和苏颂回头,却见是曾布。
“子宣兄。”
苏颂则惊讶道:“今日不是子宣和薛师正宿直吗?怎么要回去了。”
“不,方才在殿上冷得够呛,得多走两步,绕回去。”曾布有些惊讶的样子,看韩冈,“是玉昆说过的吧,受冻了不能立刻烤火,必须将血脉活动开才好。”
“啊……是有这回事。”韩冈点点头。
曾布又道:“薛师正找了王厚过去。王厚那个新任的副都承旨兼西上阁门使,可能枢密院有事要先交代给他。过一会儿才会出来,玉昆你今天要请他喝酒,得拖一阵子了。”
“现在可不敢请喝酒,只能一杯清茶为贺了。”韩冈笑着。
王厚的职位刚刚定了,他将会留在京城,担任枢密院副都承旨,兼西上阁门使。
枢密院都承旨是西府的大管家,上承诸位枢密使,下接枢密院二十四房,地位极高。当初韩冈任同群牧使的时候,韩缜便是都承旨兼群牧使。纵然都承旨的副职远比正职的地位要低,可终究是有实权的职位。
这是个很不错的差事,甚至可以说很好。不说任官西府的多少好处,能进入中枢,就代表他日后的任官方向也将包括中枢,不会局限于边疆。多了发展的空间,自是值得庆祝的好事。
不过更重要的是阁门使,这是在皇城中插上一根钉子。
“好了,不耽搁两位了。”曾布告辞。
“那今天晚上就要劳烦子宣了。”苏颂道。
“算不上。”曾布笑道,点了点头,先行离开。
苏颂也往前走,走了两步,却不见韩冈跟上来,回过头:“玉昆?”
“啊,没事。”
韩冈摇摇头,压下心中的一股异样感,快步追上,与苏颂并肩出了皇城。
……………………
夜色渐浓。
苏轼睡得正沉。
若是在过去,才二更天过一点,正是兴致最高的时候,不过现在他好些日子没有去饮宴取乐,每日都是早睡早起,虽然说没了玩乐,精神反倒旺健了起来。
“舍人!舍人!”
身旁的侍婢推着苏轼沉重的身子,将他从梦乡中唤醒。
“还没天亮吧。”苏轼缓缓张开眼皮,眼前只有黑沉沉的床帐。
“舍人,是宫里面来人了!”朝云急促的说着。
外间同时传来了王闰之焦急的声音,“官人,宫里面来人了,要官人速速入宫!”
“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上一回苏轼被换入宫中,敲门如拆屋,将宅院中上上下下都给惊动了,可这一回动静却好像小了许多。
苏轼坐了起来,让朝云帮着整理穿戴,笑着说:“旧日曾问包孝肃日审阳、夜审阴,夜里唤人,这是哪里要我去写文章?”
“官人!”
王闰之在外面焦急的催促着,等到苏轼不紧不慢出来,又催着他往前面。
这一回来通知苏轼的宫人,不是上一次的那个,很陌生的一名小黄门,还带了四名班直护卫,见了苏轼,就急匆匆的催促着:“苏舍人。请速速入宫。”
苏轼不慌不忙:“宫里出了何事?太后可有何吩咐?”
小黄门闭口不答,只是在说:“请舍人速速入宫。”
“果然如此。”
苏轼的声音不大,却正好让周围人听到。
一切尽如所料。
废立天子?这肯定是废立天子!
就跟上一次通报太上皇死因一样,提前通知在京重臣入宫,以防生变。否则又有什么事才需要他这个中书舍人连夜入宫。
皇帝弑父,不论从哪一条上,都不应该再继续坐在天子的位置上。
弑父之君,岂可为天下主?
也就是韩冈这样有私心的大臣,才会硬是帮他遮掩。王安石、程颢、韩冈,都号为大儒,却罔顾大义,做了太子师,就把圣人传下来的道理给忘了,日后看他们怎么还有脸拿着《春秋》教徒弟?
也别说日后了,现在都已经是挡不住。也不知是两府中哪一位挑头出面的?
苏轼没多耽搁,等到下人将马匹备好,便飞快的上马出门。
离开了家门,很快就转上了大道。
比起上一回,因为火灾而萧条的街道,天子丧期中的禁令让街道更为冷清,除了值夜的巡城,就看不到其他人。
等上了御街,两百步宽的大街上,依然冷冷清清,看不到其他入宫的官员队列。
苏轼这时候却纳闷起来,怎么不见其他人?
……………………
王旖醒过来的时候,发现枕边人不在床上。
在床上坐起来,才发现韩冈正站在窗前,窗帘被他拉开了,沉默的望着屋外的夜色。
“官人?怎么了?”王旖拥被而起。
“不。没什么?”
韩冈摇摇头,依然静静的望着外面,“没事的……没事。”